1938年1月,刘湘在汉口病逝,川军失去了领袖。趁此机会,蒋介石任命张群为四川省主席兼保安司令。虽然张群本是四川人,按理来说,这一任命应当顺利,但却引发了川军内部的强烈反应。川军诸将领普遍认为张群的上任构成了对他们的威胁,纷纷表示反对。这一反应让张群陷入尴尬局面。
作为一个圆滑、关系广泛的人物,张群原本有足够的能力化解这种局面,但川军大多数部队依然忠于刘湘,而蒋介石的任命显然没有得到川军的认可。甚至,部分川军将领暗示刘湘之死可能与张群有关,认为他或许是谋害了刘湘。如果这种猜测属实,川军必定会集体报仇。
那么,为什么川军会产生这样的疑虑?又是什么原因让他们认为张群可能是刘湘之死的凶手?要解答这些问题,就需要回顾蒋介石与刘湘之间的复杂关系。
刘湘,字元勋,自小在四川接受军事教育,先后进入四川武备学堂,成为保路同志军的成员。随着辛亥革命爆发,刘湘迅速崭露头角,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逐步掌握川军实权。刘湘在巩固自己地位的过程中,任命了大量亲属,包括其叔父刘文辉,也让家族在军中占据重要位置。
当时,蒋介石虽然掌控国民党,但对地方军阀的控制力相对有限,尤其在面对如刘湘这类割据一方的军阀时,蒋介石往往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策略。然而,随着抗日战争爆发,刘湘在国民党内部表态支持抗日,蒋介石却认为应优先“安内”,即首先解决国内的政治纷争。这一分歧让蒋介石对刘湘产生了不满,进一步导致了两人关系的疏远。
为了削弱刘湘的势力,蒋介石调拨了更多兵力给刘湘的叔父刘文辉,并将其升职,意图通过扶植刘文辉来制衡刘湘的权力。初期,这一策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刘文辉逐渐对蒋介石产生抵触,反而与刘湘建立了更加紧密的关系,甚至开始公开不听蒋的指令。此时,蒋介石发现自己必须选择支持刘湘,以维持四川局势的稳定。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刘湘的控制,蒋介石派遣亲信张群前往四川。张群与蒋介石有着深厚的私交,二人早在孙中山时期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张群为人谨慎、谦逊,深得蒋的信任。更重要的是,张群是四川人,作为刘湘的老乡,他的到来既能避免地方矛盾,也有利于对川军的监视和管理。
张群刚到四川时,刘湘对其热情接待,双方关系一度和谐。张群凭借自己的人脉和处事能力,很快在川军内部建立起了一定的影响力。然而,川军对张群的接受程度并不如预期,刘湘的死和张群的任命使得局势变得更加复杂,川军的内部矛盾也愈加尖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