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内蒙古一男生考上大学,女老师掏出20元钱,给他买双棉鞋,谁料,26年后,女老师60大寿,男生提着礼物上门,老师受宠若惊,说什么也不敢收下。 (信息来源:学生26年后买房送老师,只因老师当年曾花20块钱给自己买了一双棉鞋!赞!好老师教出了好学生!——澎湃新闻) 2007年,内蒙古武川县,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清晨。年过六旬的张秀荣坐在自家不大的院子里,晒着太阳,手里拿着半块馒头,就着咸菜,慢悠悠地吃着早饭。突然,一辆崭新的轿车停在了门口,从车上下来一个西装革履的男人,身后还跟着几个年轻人,手里拿着大包小包的东西。张秀荣愣住了,这阵仗,她这辈子都没见过。来人正是陈志德,他带着购房合同和20万现金,说是要给老师买套房。张秀荣吓了一跳,连连摆手,这怎么使得!可陈志德态度坚决,说是报答老师当年的恩情。一套70平米,精装修的房子就这样出现在了张秀荣的生命里,而这一切,都要从26年前的一双棉鞋说起。 时间拨回到1981年,那时的张秀荣刚从师范学院毕业,怀揣着教育的梦想,来到了武川县第一小学。学校条件艰苦,设施简陋,但她并没有退缩,而是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学生身上。在她的学生中,有个叫陈志德的孩子,聪明好学,成绩优异,但家境却十分贫寒。一家八口人挤在一间破旧的土屋里,父母身体不好,还有四个妹妹需要照顾。陈志德的懂事让人心疼,小小年纪就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 张秀荣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开始频繁家访,了解陈志德的家庭情况,并用自己的微薄工资资助他,鼓励他继续学习。她知道,对于像陈志德这样的孩子来说,读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陈志德的母亲因病去世,对这个本就贫困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不久后,父亲也瘫痪在床,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了陈志德稚嫩的肩膀上。他几乎要放弃学业,是张秀荣一次又一次地将他从绝望的边缘拉了回来。 1981年,陈志德考上了长春地质学院。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他既高兴又担忧,高兴的是自己终于可以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担忧的是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让他望而却步。张秀荣看出了他的顾虑,拿出自己半个月的工资——20元钱,给他买了双棉鞋和棉帽子,让他在寒冷的北方也能感受到温暖。这双棉鞋,成了陈志德心中最珍贵的礼物,也成了他日后奋斗的动力。 大学期间,陈志德勤奋刻苦,从本科一路读到了博士,并在吉林长春找到了稳定的工作,成家立业。他始终没有忘记张老师的恩情,经常写信问候,逢年过节也会寄一些礼物回去。他知道,没有张老师,就没有他的今天。 2007年,张秀荣老师60岁了,陈志德决定送她一份特别的礼物。他回到武川,和几个老同学一起,带着购房合同和现金来到了张老师家。张秀荣起初说什么也不肯收,觉得受之有愧。陈志德拉着她的手,真诚地说:“老师,没有您,就没有我的今天。这套房子,是我的一点心意,请您务必收下。”张秀荣最终被陈志德的诚意打动,收下了这份沉甸甸的礼物。 张秀荣和陈志德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张老师的无私奉献,不仅改变了陈志德的命运,也影响了无数学生。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师德,什么是教育的真谛。陈志德的知恩图报,也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他用26年的时间,回报了老师的恩情,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的意义远不止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人格的塑造和价值观的引导。一个好老师,可以点亮学生的人生之路,一个懂得感恩的学生,也能将这份爱和温暖传递下去,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就像那首歌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1981年,内蒙古一男生考上大学,女老师掏出20元钱,给他买双棉鞋,谁料,26年
笔杆子说
2025-02-15 11:01:3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