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杜月笙最疼爱的小儿子杜维嵩,一个人静静地躺在床上,竟喝下了大量安眠药,结束了年仅29岁的生命!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杜月笙的名号如雷贯耳。作为青帮大佬,他不仅掌控着上海的地下势力,还与国民党高层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俨然成为了一个手握重权的传奇人物。 在杜月笙众多子女中,杜维嵩是他年过半百后得到的小儿子。这个来之不易的孩子,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注定与他的兄弟姐妹拥有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在当时的上海滩,杜月笙的影响力可谓无远弗届。从工商业到娱乐场所,从普通商贩到达官显贵,几乎都要给这位青帮大佬几分薄面。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杜维嵩享受着超出常人想象的优越生活。他的一举一动都有专人跟随保护,出入都有豪车接送,就连上学都有专门的随从陪同。 与杜家其他子女相比,杜维嵩的待遇堪称天壤之别。对于其他子女,杜月笙秉持着严格的教育方针,动辄责骂,甚至体罚。 而对于杜维嵩,杜月笙则一改常态,表现出了罕见的宽容与溺爱。无论是要求购买奢侈品,还是任性妄为,都能得到父亲的默许与支持。 在杜月笙的庇护下,杜维嵩从未真正接触过生活的艰辛。每当遇到困难或矛盾,不等他开口,父亲就已经提前将问题解决。 这种近乎完美的保护,为杜维嵩构建了一个与现实完全隔绝的温室。在这里,他不需要考虑金钱的来源,不必担心前途的规划,更无需为生存发愁。 即便是在家庭内部,杜维嵩也享有特权。当其他兄弟姐妹因为成绩不佳受到惩罚时,他却可以毫无顾忌地逃课玩乐。 这种差异化的对待,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更渗透到了教育方式上。杜月笙对其他子女的教育成果要求极其严格,动不动就会施以皮鞭教育。 然而面对杜维嵩的任何过错,杜月笙总是选择包容和原谅。这种极端的教育差异,在杜家已经成为了一个公开的秘密。 在1951年,杜月笙的离世给这个显赫的家族带来了巨大的变故。当杜月笙的遗产清单公布时,所有人都难以置信:这位上海滩的传奇人物,留下的现金遗产仅有11万美金。 这笔遗产在当时虽然不算小数目,但要分给杜月笙的诸多姨太太和子女,每人能分到的数额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对于习惯了挥金如土生活的杜家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家产的分配过程充满了争议和矛盾。多位姨太太为了各自的利益据理力争,原本和睦的家庭关系开始出现裂痕。 杜月笙的离世不仅带走了家族的经济支柱,更带走了维系这个大家庭的精神纽带。昔日那些对杜家毕恭毕敬的商界人士,也开始渐渐疏远。 对于从小娇生惯养的杜维嵩来说,这种变化尤为残酷。曾经那些对他百依百顺的家人,现在都开始对他的要求置之不理。 原本随手可得的奢侈品,如今变得遥不可及。家中的佣人也不再像从前那样对他毕恭毕敬,连基本的生活服务都变得敷衍了事。 这种巨大的落差让杜维嵩无所适从。他开始频繁地向母亲姚玉兰索要零用钱,但每次得到的数额都远低于他的预期。 与此同时,他的兄弟姐妹们却在逆境中展现出了惊人的适应能力。有的选择出国深造,有的投身商海,还有的在艺术领域开创一片天地。 这些昔日被父亲严格管教的兄弟姐妹,正是因为经历过挫折和磨难,反而培养出了坚韧的性格和过硬的本领。他们在社会上逐渐站稳脚跟,开始过上独立的生活。 相比之下,杜维嵩的处境愈发窘迫。没有一技之长的他,在就业市场上毫无优势。 即便有人看在杜月笙的面子上愿意提供工作机会,杜维嵩也无法适应普通职员的身份。他始终无法接受自己从"杜公子"沦落为打工者的现实。 在杜维嵩面临人生转折点时,家人曾多次建议他出国留学。这本是一个改变命运的良机,但杜维嵩却以担心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为由拒绝了这个机会。 这个决定成为了他人生中最大的遗憾之一。当时的海外留学经历,本可以为他打开一扇新的大门,帮助他建立新的社交圈和事业基础。 面对工作,杜维嵩表现出了消极抵抗的态度。他始终无法接受普通上班族的身份,认为这与自己的家世背景不相匹配。 生活的重担并没有让他变得成熟,反而让他更加逃避现实。他开始整日无所事事,把时间浪费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 1965年的一天,一件看似普通的小事彻底改变了杜维嵩的命运。在理发店时,他的钱包被人偷走了。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兄弟姐妹们。大哥在海外留学归来后创办了石油公司,成为了成功的企业家。 二姐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外交领域有着出色的表现。三姐则继承了母亲的艺术天赋,在京剧界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 其他的兄弟姐妹也都在各自的领域有所建树。在1965年的那个下午,当姚玉兰从麻将桌上匆匆赶回家时,发现儿子已经服下了过量的安眠药。 杜维嵩选择了用最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29岁的生命。这个曾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小儿子,最终没能承受生活的重压。
1965年,杜月笙最疼爱的小儿子杜维嵩,一个人静静地躺在床上,竟喝下了大量安眠药
幻彩梦境游
2025-02-15 18:08:26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