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19岁时,娶了16岁的王弗为妻。但王弗有一个很奇怪的癖好,就是喜欢站在屏风后面偷听。 北宋嘉祐四年,年仅十九岁的苏轼已是远近闻名的才子。他的父亲苏洵更是当时蜀中大名士,让这个年轻人从小就浸润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 在他七岁时就能写出流畅的文章,十一岁便开始阅读史书,这样的才华让许多人惊叹不已。十九岁那年,苏轼已经精通诗词歌赋,创作了大量诗文,其中不少作品在文人圈子里广为流传。 就在这一年,他迎娶了同样出身书香门第的王弗为妻。王弗出生于眉州,父亲是当地有名的教书先生,从小就教导她读书认字。 十六岁的王弗嫁入苏家时,丝毫没有显露出自己的才学。每天她都安静地做着家务,和其他年轻媳妇一样相夫教子、操持家务。 不过王弗有一个独特的习惯,就是总喜欢在苏轼读书时坐在一旁做针线。她的目光时不时会掠过书页,却从不开口评论。 直到有一天,一件意外的小事揭开了她的真实才华。那天苏轼正在背诵一篇古文,突然卡在了某个段落,怎么也想不起下文。 就在这时,一直安静做针线的王弗轻声说出了下面的内容。这一刻让苏轼惊讶地发现,原来自己的妻子不仅认识字,而且学问如此精深。 为了试探王弗的学识,苏轼开始指着书架上的典籍向她提问。让他更加惊喜的是,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历史典故,王弗都能对答如流。 这件事之后,苏轼对王弗的敬重与日俱增。他发现自己不仅娶到了一位贤惠的妻子,更找到了一个能够与之谈文论道的知己。 在那个女子很少有机会接受教育的年代,王弗的博学多才显得尤为难得。她不仅熟读诗书,而且能够理解其中深意,这样的才学让整个苏家都感到自豪。 王弗嫁入苏家后不久,就养成了一个特别的习惯。每当有客人来访,她总是悄悄地站在屏风后面,仔细聆听客人与苏轼的谈话内容。 这个习惯看似奇怪,实际上却暗含深意。王弗深知自己的丈夫性格率真,常常容易被人利用,因此她选择通过这种方式来保护丈夫。 在那些谈话结束后,王弗总会将自己的观察告诉苏轼。她能准确地分析出来访者的真实意图,揭示出那些虚情假意的恭维话背后的目的。 有一次,一位初次见面就过分热情的官员来访。在那人离开后,王弗就提醒苏轼要提防这样的人,因为过分热络的背后往往别有用心。 事实证明,王弗的判断非常准确。那位官员后来果然在朝廷中说了不少对苏轼不利的话,想要借此攀附权贵。 除了观察来访者,王弗还经常引用苏轼父亲的教诲来提醒丈夫。她把苏洵的那些为人处世的智慧,在适当的时候转述给苏轼听。 在王弗的帮助下,苏轼逐渐学会了在朝廷中如何谨言慎行。虽然他的性格依然耿直,但已经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的人际关系。 王弗对待不同的来访者有着不同的建议。对那些说话模棱两可、总是揣摩苏轼意思的人,她会建议丈夫少与其来往。 而对那些真诚相待、直言不讳的人,王弗则会鼓励苏轼多加亲近。她认为这样的朋友才能帮助苏轼在仕途中走得更远。 渐渐地,苏轼开始依赖起这个聪慧的妻子。每当遇到难以判断的事情,他都会征询王弗的意见。 王弗的这些建议不仅帮助苏轼避免了许多麻烦,更为他的仕途发展打下了基础。在她的辅佐下,苏轼在朝廷中的表现越来越成熟。 这种独特的相处方式,让苏轼和王弗的感情越发深厚。他们不仅是夫妻,更像是志同道合的知己。 屏风后的观察和分析,成为王弗帮助丈夫的重要方式。她用自己的智慧,为苏轼在官场中筑起了一道保护屏障。 王弗与苏轼的婚姻生活只持续了短短十一年。在这期间,她为苏轼生下了一个儿子苏迈,为苏家延续了香火。 这位才华横溢的女子在二十七岁那年因病离世。她的离去不仅让苏轼失去了贤内助,更失去了一位能够理解自己的知己。 苏迈当时还不满七岁,正是需要母亲照顾的年纪。这个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整个苏家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 失去王弗后,苏轼在仕途上遇到了更多的困境。少了妻子在背后的提醒和帮助,他常常因为说话直率而得罪同僚。 时光飞逝,转眼间王弗离世已经十年。在熙宁八年的一个寒冷冬夜,正月二十日,苏轼在梦中又见到了她。 这次梦境给苏轼带来了强烈的触动,促使他写下了著名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首词完整地记录下了他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词中写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道出了十年来对王弗的思念。即使不刻意去想,那些往事依然会不期而至。 在词的后半部分,苏轼描述了梦中重逢的场景:"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仿佛又看到了王弗在窗前梳妆的样子。
苏轼19岁时,娶了16岁的王弗为妻。但王弗有一个很奇怪的癖好,就是喜欢站在屏风后
文山聊武器
2025-02-15 21:53:08
0
阅读:56
小五
老先生就从来没有谨言过[捂脸哭]
db
小轩窗,正梳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