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肾好,才能耳聪目明,气不足,眼花,眼疲劳,这个方子可用
随着年纪增长,很多朋友都感觉眼睛渐渐变花了,眼睛也很容易疲劳,同时,气也觉得明显不足了,不像年轻一样活蹦乱跳的。
这其实是我们的肝肾之精逐渐不足的表现,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补肝肾了。
益瞳丸
益瞳丸出自民国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主要功效是补肾补肝、益气明目,可以用于治疗肝肾亏虚导致的瞳孔散大、眼花、眼疲劳,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发困、头晕、目眩、视物昏花、耳鸣耳聋、腰膝酸软、四肢无力、行动迟缓等症状。
原方药物组成:山萸肉(去净核)60 g、野台参18 g、柏子仁(炒)30 g、玄参30 g、菟丝子30 g(炒)、羊肝1具(切片,焙干);将上药研为细末,炼蜜和丸,每服9克,开水送下,一日两次。
汤剂的参考剂量:山萸肉30 g、野台参10 g、柏子仁15 g、玄参15 g、菟丝子15 g(炒)、原方的羊肝可用枸杞等具有补血明目作用的中药来替代。
眼睛具有视万物的重要功能,对我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内经》指出眼的视觉功能正常,主要有赖于肝的气血的濡养,也就是所谓的“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
肝本身是藏血的脏器,开窍于目,一旦肝阴血不足,就不能把血液输送到眼睛,就会出现视力减退、眼花,包括夜盲症。
另一个和眼睛密切相关的脏腑就是肾了,肾为先天之本,肾精的盛衰关系到人体的生长发育,对眼睛的形成、发育与衰退有决定性作用。
所以《内经》提到:“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也就是说肾精开始衰弱的时候,人也就开始耳不聪、目不明了。
当肝肾阴精不足时,血液无法往上滋润眼睛,眼睛得不到血液的滋养,就会出现眼睛干涩、视物模糊、眼疲劳等症状,所以益瞳丸的主要策略就是着重补益肝肾,让眼睛得到血液的滋养。
益瞳丸最重要的一味药就是山萸肉,其味酸、涩,微温,归肝、肾经,主要功能是补益肝肾,肝肾之精补足了,肝血才能往上滋养眼睛,而且还能缓解肝肾不足导致的其他不适症状,如腰酸遗精。
同时,山萸肉还有涩精止汗的作用,能够固涩肾精及汗液的作用,使肾精和汗液不外泄,如此便不会出现一边补一边漏的情况,使得补肝肾事半功倍。而且为了增强补益肝肾的作用,山萸肉可以用酒炮制。
野台参,是五台山上党所产的野人参,临床上可以用党参来代替。党参的功效相较于野人参来说,药力和缓很多,不会太过峻猛,且在经济方面可以与人方便。
中医讲,脾通过运化、升清的功能,可以将吸收消化的精微物质运送到眼睛的位置,有助于眼睛更好发挥精明视物的作用。
党参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补脾益气,且其补气的药力持久和缓,能更好地配合肝肾之阴精的恢复,如此一来,脾之运化升清功能得以恢复增强,能为眼睛提供更多精微物质。
益瞳丸中还用了一味柏子仁,其味甘,性平,归心、肾、大肠经。具有宁心安神、润肠通便、止汗等的功效,柏子仁最著名的莫过于其养心气的作用,比如柏子养心丸等。
中医理论里,心主行血,血液运行的原动力便源自心气,心气足的时候,血液流动有力,很容易便能往上走到眼睛,若是心气不足,便容易出现头部供血不足,不止眼花,人可能都会晕过去,所以作为一个枢纽输送血液,心对眼睛的影响也不能忽略,这也是在益瞳丸中加入能够补养心气的柏子仁的原因。
菟丝子味辛、甘,性微温,入肝、肾、脾经,具有补肾益精、养肝明目的功效,这是一味田间常见的寄生植物,它总是像无赖般地“偷”一些作物(如大豆、棉花等)的营养,吮吸其养分,直至这些作物最终凋亡,所以常常被当作恶性杂草。
但是在中医里,这可是临床常用的补益类中药。菟丝子无叶、通体黄色,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没法自己给自己制造生长所需的养分。
所以为了维系生存,会紧紧缠在寄生的茎,用许多小吸盘伸入人家内部吸收养分。
在人体里起效,便能将肾精牢牢抓住,而不随便泻出去,所以临床常用来安胎,对于肾精不足导致的目昏眼花十分有效。
不过菟丝子偏于补阳,若是有阴虚火旺、大便燥结、小便短赤的表现的人不太适宜。所以益瞳丸中还加入了一味玄参。
玄参性微寒,味甘、苦、咸。归肺经、胃经、肾经。有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的作用。
在益瞳丸中主要起到清补肾经,在补益肝肾的同时,又能把阴虚所生的虚火扑灭,同时能制约一下菟丝子偏补肾阳之性,使得原本干涩红赤的眼睛得到清凉滋润,是非常温和凉润的补益之剂。
最后还有一味羊肝,羊肝味甘、苦,性凉,入肝经,这味药可就充分体现了中医“以形补形”的理论了,羊肝具有益血、补肝、明目的作用,常用于肝虚目暗昏花、夜盲症、青光眼、白内障等,还可治疗贫血,其中补益效果最好的是青色山羊的肝。在使用的时候可以焙干,然后打成细粉,与其他药一块调匀,制成丸药进行服用。
以上就是益瞳丸的组成,主要功效是补肾补肝、益气明目,可以用于治疗肝肾亏虚导致的瞳孔散大、眼花、眼疲劳。
对于肝肾不足导致的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发困、头晕、目眩、视物昏花、耳鸣耳聋、腰膝酸软、四肢无力、行动迟缓等症状也有良好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以下情况是不宜服用:
1、正在感冒、发热的病人不宜用。
2、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肾病等慢性病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才能服用。
3、儿童也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4、平素形体肥胖、脾虚湿蕴的人不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