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认怂?关税暂缓不含中国,川普发怒:华尔街日报被中国控制! 特朗普对墨西哥和加拿大加征关税的靴子终于落地,不过并非如预期般重重砸下,而是轻轻点了一下,留下了“30天缓刑”的余地。 “让美国再次伟大”——这是特朗普执政的核心思想,也是其一系列政策的出发点。关税大棒,被他挥舞得虎虎生风,从中国到欧盟,从墨西哥到加拿大,几乎所有主要的贸易伙伴都感受到了这股“美国优先”的寒意。 然而,细看之下,他对不同的目标却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策略。对墨西哥和加拿大,他以“缓刑”为筹码,换取短期利益,而对中国,他则保持强硬姿态,毫不退让。 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精心策划的“多线作战”,旨在最大化美国在贸易和地缘政治中的利益。他要的不仅仅是贸易平衡,更是全球霸权地位的巩固。 墨西哥在压力之下,最终同意向美墨边境派遣1万名士兵,以加强边境管控。作为交换,特朗普给了墨西哥一个月的喘息之机,将25%的关税暂时搁置。这笔交易,看似各取所需,实则暗流涌动。 对特朗普而言,这是以关税为谈判工具的经典案例,既达到了目的,又避免了全面贸易战的风险;对墨西哥而言,这或许是无奈之举,但却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为未来的谈判留下了空间。 加拿大的处境则更为微妙。在墨西哥获得“缓刑”后,加拿大也得到了同样的待遇,但这并非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 特朗普再次抛出了“加拿大成为美国第51个州”的论调,并暗示如果不“合作”,加拿大经济将面临巨大挑战。这番言论,与其说是劝诱,不如说是赤裸裸的威胁。特朗普试图以经济手段迫使加拿大就范,将其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 这种“劝降”式的策略,凸显了特朗普的霸权主义思维,也加剧了美加关系的紧张气氛。30天的“缓刑期”,更像是一把悬在加拿大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落下。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并非没有反对的声音。以《华尔街日报》为代表的美国权威媒体,对他的做法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认为这将损害美国经济,并引发全球贸易混乱。 特朗普则反唇相讥,称这些媒体受到了“东方神秘力量”的控制。这番言论,虽然缺乏证据,却也反映出特朗普对负面舆论的敏感和焦虑。 他深知,国内的舆论压力和政治阻力,可能会影响他的关税策略,甚至动摇他的执政基础。因此,他必须控制舆论导向,巩固自己的支持率。 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墨西哥和加拿大“网开一面”的同时,特朗普对中国加征关税的计划却丝毫没有松动。 这不禁让人怀疑,他真正的目标究竟是谁?或许,对墨西哥和加拿大的施压,只是为了转移视线,掩盖其遏制中国崛起的真实意图。
特朗普为什么要急于向俄罗斯妥协?
【2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