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2月,日军率500兵力突袭江苏南京隆昌寺,正准备火烧大殿时,住持妙柔大师临危不惧。他对日本军官说了句日语,并指了指身旁的大钟,日军军官看到钟上的字,连忙跪倒在地,尔后带士兵撤离了隆昌寺。 在中国佛教界有着悠久历史的江苏隆昌寺,始建于唐朝开元年间,是佛教律宗祖庭,位于南京句容宝华山。这座古刹不仅是我国佛教史上重要的修行圣地,更是培养了无数高僧大德的修行道场。 隆昌寺作为律宗祖庭,其特殊之处在于严格遵守佛门戒律,是中国佛教界最重要的传戒场所之一。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僧人到此受戒,学习佛门戒律,使得隆昌寺在佛教界享有极高的声誉。 自隆昌寺创建以来,这里的佛法传承从未间断,其影响力不仅局限于中国境内,更是远播海外。日本、缅甸等国的佛教界都与隆昌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常有僧人远渡重洋前来学习。 正是由于隆昌寺在佛教界的崇高地位,1927年(昭和二年),日本天皇向隆昌寺赠送了一口铁钟。这口铁钟不仅体现了隆昌寺的重要地位,也在后来的抗战岁月中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隆昌寺的地理位置逐渐显现出其特殊的战略意义。寺院坐落在宝华山上,居高临下,视野开阔,是江苏省重要的战略要地。 在抗战前夕,隆昌寺与当地民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寺院不仅是一处宗教场所,更成为了当地民众精神上的依托,受到广大信众的敬仰。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隆昌寺的僧人们并没有独善其身,而是积极参与到抗日救亡运动中。他们认识到,作为出家人虽然不问世事,但作为中国人却不能对国家的危难置之不理。 1938年2月,日军完全占领了江苏省,对这片土地进行了疯狂的破坏和掠夺。他们烧毁民房、抢掠财物,对普通百姓和宗教场所都不放过。 日军对寺庙的破坏尤为严重,他们不仅毁坏佛像、焚烧经书,还将珍贵的佛教文物抢掠一空。许多寺庙被付之一炬,众多僧人被残害,佛教圣地变成了废墟。 在这样的形势下,隆昌寺的处境也十分危险。但寺院的僧人们并没有因此退缩,反而更加坚定地支持抗日活动。 1938年12月的一天,一支遭受日军追击的新四军队伍来到了隆昌寺附近。这支部队在与日军的激战中伤亡惨重,急需找到安全的地方修整。 面对这个危险的抉择,妙柔方丈没有丝毫犹豫,立即决定开门接纳这些伤员。寺院的僧人们迅速行动起来,将伤员安置在事先准备好的密室中。 就在新四军伤员刚刚安顿下来不久,日军池田中队带领约500名士兵包围了隆昌寺。他们携带轻重武器,架设了山炮,准备对寺院进行彻底搜查。 日军来势汹汹,扬言如果发现新四军踪迹就要烧毁整座寺院。面对威胁,妙柔方丈沉着应对,表现出一派祥和。 当日军搜查无果准备放火时,妙柔方丈用日语对池田中队长说话,并指向了寺院大殿旁的铁钟。这口铁钟上刻有日本天皇的赠言。 池田中队长仔细查看铁钟后,立即变了脸色。作为一个狂热的天皇崇拜者,他不敢亵渎天皇赠送的圣物。 在得知这口钟的来历后,日军不得不放弃了搜查和焚烧的计划。池田带领士兵们向铁钟行礼后,灰溜溜地撤离了隆昌寺。 这场危机的化解展现了妙柔方丈的智慧。他利用日本人对天皇的崇敬心理,成功保护了寺院和藏匿的伤员。 隆昌寺成功化解日军突袭的事件,在抗日战争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一事件展现了中国佛教界在民族危难时刻的担当,也为其他寺院参与抗日斗争提供了重要借鉴。 这次事件的影响迅速扩大,激励了更多的寺院和僧人投身抗日救亡运动。许多寺院开始效仿隆昌寺的做法,为抗日力量提供庇护和支援。 在抗日战争中,宗教场所因其特殊性往往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寺院的建筑结构复杂,僧人的身份特殊,这些都为开展地下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隆昌寺的成功经验证明,在民族危难面前,宗教信仰与爱国主义是完全可以统一的。这种认识推动了"出家不出国"理念的形成和传播。 这一理念很快在全国佛教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越来越多的僧人意识到,作为中国人,他们同样肩负着保家卫国的责任。 随着抗战的深入,全国各地的寺院都以不同方式参与到抗日斗争中。有的寺院成为地下工作站,有的成为伤员救治点,有的则直接组织武装力量参与战斗。 这些行动表明,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的宗教界展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没有躲在经筒后面独善其身,而是挺身而出,与民族共命运。 隆昌寺事件还展示了智慧在抗战中的重要作用。妙柔方丈利用日本人对天皇的崇敬心理,巧妙化解危机的做法,为其他抗日力量提供了有益启示。 这种智慧不仅体现在应对危机的方法上,更体现在将宗教影响力转化为抗战力量的策略上。这为宗教界参与抗战开辟了一条新路。 从历史的角度看,隆昌寺事件是中国宗教界参与抗日战争的一个缩影。它反映了在民族危难时刻,各行各业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抗战方式。
1943年,新四军团长汤景延突然叛变,杀害了三名战士,并带领六百人投敌。有人建议
【1评论】【8点赞】
No Pain No Gain
隆昌寺,律宗祖庭,低调内敛,鲜有人知,地处南京东北侧,距离南京城30公里,与栖霞寺联袂打造南京东北侧禅意深重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