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类回归本质,趣味游戏、艺术享受、体育项目 一、趣味性。棋类比赛本身是发自人的“游戏本能”,因而趣味性必须是第一位的。否则这玩意儿不买不卖,和物质生产无关。干嘛要玩? 二、艺术性。下棋时,从宏大的战略安排,和精妙的战术组合,人确实能从中获得强烈的艺术享受。 三、体育性。棋艺水平是棋力的最重要方面,但体力、精力(主要由年龄影响),也切实地影响竞技水平。让天下人半子的李昌镐过了一定年龄,也不得不从17冠,到吞下10连亚的苦果。中象快马飞刀的吕钦,随着年龄增大也变成了钝刀。因而,棋类项目,其体育性,让观众能从胜负中获得快乐就好。 四、去魅。机器彻底战胜人类的意义。和科学的“开放性”知识体系不同,棋类其实是“封闭性”知识体系, 可以用算法和算力破解。象棋和国际象棋可以用算力穷举法完全破解。围棋复杂一点,但已经被机器用算法破解。在人工智能没破解围棋之前,围棋自诩变化超过宇宙中的原子数量,很有些棋手高深莫测,装C自神的味道。 但在机器破解棋类运动之后,再聚集大量的人,耗尽一生研究似乎“深不见底”的高深奥义,已经失去意义。当然,教练团队和个人研究,在竞技层面仍然有意义,但在“求道”层面意义大减。 五、“三棋”的优劣。围棋的变化,当然比象棋和国象多了一个数量级 。但就人脑的处理能力而言,好比去举10吨和2吨的物体,对人其实没有区别。下哪一种棋,都在竭尽全力,棋逢对手的时候,耗费的能量都是一样的。 就上手难度(完整下完一盘棋),围棋耗时更长。但围棋对局时间过长,本身就是Bug,对孩子固然有智力训练作用,但如果不走职业,耗费过多的时间,必然会挤占孩子学习科学文化的时间。因此,对于不走职业的孩子,家长对学围棋的时间控制,乃至放弃专业学棋的时机都相当重要。我见过不少走不上职业(业余5段),乃至职业低段,荒废了学业,不谙世事、沦落底层的“围棋呆子”,仅仅靠教棋糊口,孩子的一生这样过,未免是走错路了。 象棋比国象上手更容易一点,但天花板是一样的。因此,象棋从趣味性而言,对大众的吸引力更强。 从锻炼智力、趣味游戏,与平衡学习的角度而言,个人觉得象棋、国象比围棋更好一点。 职业棋手的生存状况,目前的排序是国象>围棋>象棋。国象毕竟是世界运动。围棋是中日韩。象棋由于汉字棋子,流行在中华文化圈。 至于孩子学哪种棋,看孩子的兴趣和缘分。 不要轻易走职业。个人觉得,将毕生的精力投入一个被算法和算力吃透的项目,难道是对孩子负责吗?让有天分的孩子投入没有尽头,开放的科学技术,对社会和孩子都好。 如果非要走职业,就单纯回归体育的属性。棋类运动比其它运动项目优势的地方,在于其智力属性,社会地位高一点。高手之间又始终有精力、体力的比拼,最终还是体育。 六、天分。下棋是非常拼天分的行业。孩子如果没有天分,回归智力锻炼和游戏的本质就好。 没有天分,很快就会遇到“上帝设定的天花板”,靠刻苦,累计训练量是不会突破的。不要做悲剧的西西弗斯。 如何判断一个人有没有下棋天分?一般学个几年,在低龄,就能横扫成年业余选手。 很多家长将自己孩子因训练量的差异,造成的比训练量少的孩子的棋力高,误以为是“天分”。牺牲学业,孤注一掷地将孩子投入职业训练,结果造成了从两把椅子中间掉下去的悲剧。 中国象棋界,闫文清是典型异类,技术全面,理论功底深厚。但可能竞技心理、和棋风相克的问题,以及差点运气,关键场次被许银川压制,只拿过全国亚军。但口碑、江湖地位和声誉,超过很多“单冠王”。他写的书销量远超很多冠军棋手。 超一流的教练,不一定是超一流的棋手,反之亦然。 因为下棋的天分,排除靠刻苦训练积累的技术基础,天生的神经联结方式决定的反应速度,情绪易感型,或情绪平和型等非技术因素,都非常现实地影响竞技成绩。 @禾麦文化 象棋 国际象棋
棋类回归本质,趣味游戏、艺术享受、体育项目 一、趣味性。棋类比赛本身是发自人的
禾麦文化吖
2025-02-19 08:57:1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