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靖难”成功后,助他登上皇帝宝座的“朵颜三卫”去哪了? 在永乐元年的南京城,

趣史談过去 2025-02-19 10:32:53

朱棣“靖难”成功后,助他登上皇帝宝座的“朵颜三卫”去哪了? 在永乐元年的南京城,朱棣端坐于太极殿的龙椅之上,接受着百官的朝拜,谁又能料想,在他那威严的宝座之下,竟隐藏着一个源自北方的秘密? 四年前,正是那支名为朵颜三卫的神秘蒙古骑兵,为这位燕王铺就了通往九五之尊宝座的首条道路。据《明史》记载:“(大宁卫)拥有披甲士兵八万,战车六千,麾下的朵颜三卫骑兵皆勇猛善战,所向披靡。”这支装备精良的骑兵部队,人均配备三匹战马,游击战术运用自如。 靖难之役的号角吹响时,朱棣凭借与宁王的深厚情谊,一举将这支铁骑收归麾下,并从中精挑细选三千精兵作为奇兵,为他的南下征途立下了赫赫战功。 但这支曾让朱棣赞誉有加的蒙古精锐,在助他荣登大宝后,却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他们的去向成谜,背后隐藏的故事更是扑朔迷离。 事实上,即位后的朱棣并未亏待朵颜三卫。他重新编整了三卫,册封了三百余名将领为指挥使、千户、百户等职,赐予他们诰命、官印、冠服,乃至白银、钞币等赏赐。 一位明朝官员在奏章中写道:“三卫夷人,实为边疆之屏障”,足见朝廷对这支力量的高度重视与依赖。进入15世纪,一场前所未有的严寒席卷北方,曾经水草丰美的草原变得荒芜,游牧部落被迫向南迁徙以求生存。 面对这极端的气候变化,朵颜三卫也不得不离开世代放牧的大兴安岭,向南迁移至明朝边境附近。一位边将在奏报中焦急地反映:“大宁诸卫官军多有逃亡,于边境外聚集劫掠,罪责难逃...后因一时畏罪而逃亡聚集,衣食无着。” 更为不幸的是,草原上新兴的瓦剌势力开始蠢蠢欲动。“土木堡之变”前后,瓦剌对明朝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使得朵颜三卫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困境。泰宁卫都督拙赤英勇战死,福余卫人马被迫逃往嫩江,其余部众则不得不投靠瓦剌,甚至沦为其攻打明朝的先锋。 最终,来自蒙古左翼势力的打击成为了压垮朵颜三卫的最后一根稻草。16世纪中期,蒙古大汗打来孙率军东进,一举吞并了已经四分五裂的朵颜三卫。 据《开原图说》记载:“自嘉靖二十五年起,元小王子后裔打来孙收复了三卫属夷,全族东迁,驻扎于潢水之北,从此辽东边境开始遭受虏患。”朵颜三卫的覆灭,在明朝的边防体系上撕开了一道巨大的口子。原本作为明朝耳目的他们,转瞬之间成为了蒙古各部的马前卒。 更为严重的是,他们掌握的明朝边防情报也落入了敌人之手。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整合了朵颜三卫的打来孙汗率领十余万骑兵,分别从蓟镇和辽东两个方向发起进攻,一度让京城为之震动。 在这片动荡不安的土地上,一个新的力量正在悄然兴起。当明朝还在为应对蒙古各部的入侵而焦头烂额之时,努尔哈赤已经开始着手整合建州女真,为后来的清朝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历史总是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当年为朱棣打开胜利大门的朵颜三卫,最终却在他的子孙所统治的时期土崩瓦解,化为历史的尘埃。

0 阅读:78
趣史談过去

趣史談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