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这个名头能成事,我觉得与欧阳修做了科举考试主官分不开关系。欧阳修少年读

冷闲看娱乐 2025-02-19 13:35:39

唐宋八大家这个名头能成事,我觉得与欧阳修做了科举考试主官分不开关系。

欧阳修少年读书时,喜欢韩愈的古文,不喜欢流行的骈赋时文,但是科举考试硬性要求只能写时文,写古文不得分,欧阳修只好屈从。

相当于今天高考作文命题,规定必须写八百字散文,不许写诗歌。写诗再好的人,不想拿不到分数,也只能照做。

等到欧阳修做了科举主官,可以自己出题目,按个人喜好判定卷子分数,那天下读书备考的学子可不是都要听他的。欧阳修说科举卷子必须用古文来写,必须言之有物,必须不搞虚头。规则立下来,从小读书盼着做官的考生,一定会认真执行。

苏轼是欧阳修发现的大才,也是欧阳修树起的榜样。欧阳修拿出苏轼的文章给大家看,古文按照这个标准写就是好文章。欧阳修又推出苏轼这个人给大家看,好好按照我的要求备考写文就能像苏轼一样出人头地。

等到依靠古文写作出头的苏轼、曾巩们纷纭而出,等到古文写作占据了科举考试的主流地位,古文作为一种文风和思想,才真正成为时代的主流。

天下文风不是靠着某个人或者文学门派呼吁起来的,而是决定天下考生命运的录取规则决定的。如果高考只允许写诗,今天诗歌也能复兴。

唐代的韩愈未尝不想这么做,但是古文在欧阳修手里发扬光大,而不是在韩愈手里,是因为韩愈做的是国子监博士,一个高三老师天天教导学生们要认真写古文,可是学生说老师,考试只靠骈赋啊,我们听你的就要落榜没前途了。韩愈能怎么办,韩愈也很绝望啊。

只有掌握了考试录取标准的人,才能决定考生们该读什么,该怎么写。

所以唐宋八大家的出现,既是对骈赋过于泛滥的一种反攻,也是欧阳修个人的努力与幸运。

0 阅读:0
冷闲看娱乐

冷闲看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