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安徽一夫妻生下女儿不想要,竟连夜送给村里光棍兄弟,谁知,兄弟俩如获至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02-19 18:17:33

1988年,安徽一夫妻生下女儿不想要,竟连夜送给村里光棍兄弟,谁知,兄弟俩如获至宝,没想到,31年后,女孩让他们泪流满面!   (信息来源:2019年10月30日 青春蒙城——蒙城葛红花:“他们养育了我,我要用一生回报”)   一张照片,定格了三个人的笑容。   照片里的女人叫葛红花,她身边的两位老人,一位是她叫“爸”的葛保田,另一位是她叫“大伯”的葛保尧。   照片上“全国最美家庭”的字样格外醒目,这普通的合影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时间回到1988年,安徽蒙城一个贫穷的村庄。   彼时,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   一个女婴的出生,非但没有给家庭带来喜悦,反而成了负担。   这个女婴就是葛红花。   面对嗷嗷待哺的小生命,她的亲生父母选择了放弃。   葛红花被送给了村里一对未婚的兄弟——葛保田和葛保尧。   对于年过四十仍孤身一人的葛家兄弟来说,红花的到来,就像一抹阳光照进了他们原本灰暗的生活。   他们为这个意外降临的生命取名"红花",寄托着对美好明天的渴望,这个被亲生父母抛弃的孩子,却成了葛家兄弟最珍贵的礼物。   在贫困的重压下,抚养一个婴儿对葛家兄弟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当时连奶粉都是稀罕物,兄弟俩只得挨家挨户寻找有奶水的人家,为红花讨要一口生机。   葛宝田是家里的顶梁柱,为了这个家,他在城里的工地上起早贪黑,搬砖、扛水泥、挖土,样样都干,为了多赚几个钱,他甚至一天拉十趟土,直到体力透支。   而葛宝尧虽然智力有些问题,但他对红花的爱却丝毫不逊色于任何一个父亲。   他会在家里照顾红花,驮着她满村子走,像一座大山一样,守护着她的童年。   红花在两个“爸爸”的爱中慢慢长大。   她知道自己与其他孩子不同,没有妈妈,却有两个爸爸。   她目睹了“爸爸”们为了她,是如何辛勤劳作,如何省吃俭用。   她知道家里的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   与同龄孩子相比,红花或许缺少了母亲的呵护,但她却拥有了双倍的父爱。   懂事的红花知道,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改变命运。   她把对“爸爸”们的爱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几乎每学期都能拿到奖状。   看着红花带回来的奖状,葛家兄弟心里乐开了花,他们逢人就夸自己的女儿有多么优秀。   奖状不仅仅是红花的荣誉,更是他们生活下去的希望。   时间一晃十多年过去,红花长大了,考上了蒙城一中。   葛保田已经六十多岁了,为了给红花凑生活费,他不得不去有喜事的人家讨“喜钱”。   他买上鞭炮,到人家门口放,希望能得到一些赏钱。   有时能得到一块钱,有时一分钱也得不到,甚至还会被人冷嘲热讽。   红花至今仍记得养父每次送生活费时的情景,他骑着破旧的自行车,五十多里的路程,来回要骑五六个小时。   看着养父佝偻的背影,葛红花的心揪成一团,她暗暗发誓,一定要让这个家变得更好。   2009年,她考入亳州师专,用首笔5000元奖学金给家里添置了两位老人朝思暮想的电视机。   2012年,成为教师的她放弃了条件较好的镇小学,选择了偏远的马集镇薛湖小学,只因那里能提供住宿,让她能带着两位"父亲"一起生活,她的脚步到哪里,老人的身影就在哪里。   拿到第一份工资,她立即给两位老人各买了一件新棉衣,老人脸上绽放的笑容,是对她最好的回报,闲暇时,她还在快餐店打零工,只为让家里过得更好。   2015年,她凭借优秀的教学成绩调入蒙城县逍遥路小学,在一间简陋的公租房里,她精心布置着三人的小天地,两个卧室分别安置大伯和自己,养父则睡在客厅的医用床上,她特意添置了空调,只为让老人能安睡每个夏夜。   命运却又一次考验这个家。葛保田瘫痪在床,红花化身天使,像照顾婴儿般细心照料,即便白天教学、晚上备课,她依然坚持亲自为养父擦身、换尿布、喂饭,从未喊过一声累。   2018年,当养父病危住进ICU,医生建议放弃治疗时,她毅然倾尽所有,四处筹钱,最终,在她的执着和社会的援手下,葛保田转危为安。   这份感人至深的孝心,让她先后获得"亳州十大新闻人物"、"安徽好人"、"中国好人"等荣誉,她的家庭也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生命给了她一个残缺的开始,但她用大爱谱写了一曲完美的赞歌。

0 阅读:0
叨叨小科天下事

叨叨小科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