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深秋,太原工学院化工系总支书记王玲去医院看望身患骨癌的教授栾茀,栾茀抓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02-20 11:18:13

1978年深秋,太原工学院化工系总支书记王玲去医院看望身患骨癌的教授栾茀,栾茀抓着她的手呜咽着说:“来不及了,一切都来不及了……”   (信息来源:2021-06-26中北新闻网 ——栾茀:新党员宣誓时,一定要把我抬去)   栾茀出生于1926年,山东蓬莱人。   年少的他,家境贫寒,但这并没有阻碍他求知的脚步。   他天资聪颖,学习刻苦,高中毕业时就已经掌握了三门外语。   这样的语言天赋,为他日后从事科研和翻译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青岛海军军官学校担任翻译期间,他目睹了外国军舰在中国海域的耀武扬威,这深深刺痛了他的爱国之心。   他积极建言献策,最终促成了外国军舰在中国海域悬挂中国国旗的规定,这在当时可谓石破天惊之举。   后来,栾茀辗转到台湾,考入台湾大学。   求学期间,他积极投身进步学生运动,并掩护中共地下党员躲避国民党的搜捕,展现出他非凡的勇气和坚定的政治立场。   1949年,他创作的讽刺漫画《群魔乱舞》激怒了国民党当局,遭致通缉。   为了躲避迫害,他冒险搭乘货船逃往大陆,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   来到大陆后,栾茀被保送到山西大学深造,随后进入太原工学院任教。   他将全部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主讲十三门课程,并编译了数百万字的专业资料和教材。   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他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   然而,由于他曾在台湾生活过一段时间,这段经历给他带来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他被怀疑是“特务”,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   即便如此,他从未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始终坚守在教学岗位上,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清白和忠诚。   他渴望成为“政治上的共产主义战士,学识上的博士,体质上的大力士”,这不仅是他个人的理想,也是那个时代许多知识分子的共同追求。   改革开放后,栾茀在学术研究上迎来了新的春天。   他撰写了大量的学术著作和论文,并在化工领域取得了多项技术突破,这些成果在全国多个省份得到推广应用,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始终站在学科前沿,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并将其传授给学生。   他认为,新中国的大学生应该掌握最前沿的知识,才能在未来攀登科学高峰。   然而,命运总是充满戏剧性。   1978年深秋,当栾茀正为山西煤炭事业奋斗时,一纸诊断书宣告了他患上骨癌。   然而,死神的威胁并未让他停下追梦的脚步。   确诊后的第二天,他就出现在山西省委办公厅,为山西煤炭化工大学的建设奔走呼号。带着病痛,他连夜写就14页建议稿,多次往返京晋,用生命为煤炭事业描绘蓝图。   当病魔迫使他卧床时,病房成了他的新战场,他继续编撰《煤炭综合利用译丛》,为山西工业改革写下万言建议,为煤化工大学的筹建倾注心血。   生命的最后时光,栾茀还有一个未了的心愿,多年来,他数次申请入党,却因历史原因未能如愿。时光飞逝,他深知自己已经回天乏术,但对党的向往却愈发强烈。   最终,在组织的关怀下,一场特殊的入党仪式在病房举行,就这样,他在生命的尾声,终于圆了这个毕生的梦想。   临终前,栾茀向妻子交代了后事:让儿子回到山西,继续他未竟的事业;将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为国家做出最后的贡献;并提议成立台湾大学校友会,为祖国统一大业贡献力量。   1981年1月23日,栾茀走完了他光辉而坎坷的一生,享年55岁。   他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成为那个时代爱国知识分子的楷模。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爱国,什么是奉献,什么是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为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不息。

0 阅读:44
叨叨小科天下事

叨叨小科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