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只有两种生命状态:一种是惯性的状态;另一种是觉知的状态。所谓“惯性”的状态,就

琰苗评情感 2025-02-20 14:16:42

人只有两种生命状态:一种是惯性的状态;另一种是觉知的状态。

所谓“惯性”的状态,就是不能自制的生命状态;就是无意识(潜意识)的生命状态;就是被习惯、习性所控制的生命状态;就是被过去的自己所主宰的生命状态。

所谓“觉知”的状态,就是能够自制的生命状态;有意识的生命状态;就是知道自己现在正在想什么,做什么的状态;就是活在当下的当知当觉的生命状态。

自己的日常生活,到底是无意识在推动着自己,是习惯、习性在控制着自己?还是当下的觉知在主导着自己?

对不起,这仍然需要有觉知的人才能区分出来,才能感知到这两种生命状态在自己身上的真实存在。

对不起,没有真实地感受过“觉知当下”的人,这篇文章不仅无法共鸣,连读懂都会有点困难。

人在惯性的状态下,人对自己的身心状态根本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想,为什么这么做。

即使是一个人现在正在阅读,也只是在“惯性阅读”,也只能从文章中获得“惯性的解读”。(如果你能把这篇文章一字一句重读三遍,专注去理解每字每句的意思,每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收获,这正是“惯性”与“觉知”的真实区别。)

即然连自己的状态都不知道,连自己都不知“自己”,这样的状态里根本就没有任何的“知”,更不可能去运用新的知,当然不可能做到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的“知”,是“觉知”。

没有“觉”作为前提,人所谓的“知”只会被封闭在另一个世界里,没有“觉”就没有“知”,只有惯性,惯性里的主要成分,只有“习惯成自然”的自己,只有过去,没有现在。

一个人在这样的状态下,不断地去扩展自己的“知”,让自己知道的东西越来越多,并不能解决“知行不一”的问题,反而会让一个人更加的知行不一,产生更多的“知道却做不到”的自我冲突。

一个总是觉得自己没有“自制力”、“自控力”的人,会有多么的沮丧,我自己经历过,对自己产生过深深的怀疑,还一度拿“在山里生活了这么多年了,仍然是一个伪君子……”来定义过自己。

直到自己现在做到之后才知道,这时候真正需要去解决的问题,并不是当初以为的“知得还太少”、“悟得还太浅”的问题,而仅仅只是如何让自己拥有更强大的“觉知”的问题。

惯性状态的生命起决定作用的是惯性,就像是地球上无处不在的重力,在没有发明飞行器之前,把人类锁死在了地面之上。

觉知状态的生命在起决定性作用的是阻断了惯性,就像是每个人都想长出一双翅膀,从而逃脱重力,自由自在地去飞翔,人生才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唯有在逃脱了重力的状态下,这时候才需要运用新知:我该飞去哪里?我怎么才能飞得更快更好,更加省力?

觉知就是人生的一双翅膀,连翅膀都还没有生长出来,自己学的那些关于如何飞翔的知识,就变成了笑柄。

知行不一是另一种负重,只会让人更难生长出翅膀来,离自由更加的遥远。

领悟到了这一点,我们才会明白,自己想要通过讲怎样的道理、讲怎样的新知去改变自己孩子,事实上是苍白无力的,那些心理治疗师们的“话疗”,对于一个没有觉知的人来说,更是毫无治愈能力。

一个人在没有“觉知”的这个“知”的前提条件下,他只会被惯性的无意识和潜意识推着走,任何“新知”都毫无用途,都不可能采取新的行动,也不可能发生任何的改变。

一个人对自己到底有没有觉知,这个“知”是无人可以代劳的,这个“知”决定着其它所有的“认知”的有效性。

觉知以外的知,皆是伪知。

觉知到现在,知道自己现在正在想什么、做什么,这才具备了运用新的认知去引导自己“想得更清楚、做得更好”的条件和前提,才能在现在往自己的生命里,添加一些全新的东西,得到全新的滋养。

唯有在觉知的状态下,人才能做到知、行、感的合一。才能通过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扩展自己的知,纠正自己的行。

知行合一,当“行”处于惯性状态中的时候,“知”根本不起任何作用,人又怎么去获得新的感受呢?没有新的感受,又怎么会有新的行动呢?

觉知,是运用知识的条件和前提,在觉知的状态下,人才能真正调动和运用自己的认知系统,把知识从另一个遥远的世界,搬运到当下的世界里来,运用到现在正在发生的行动之中。

每一次觉知到当下,事实上都是一次全新的开始,这正是一期一会的真意所在。

人在后知后觉的时候,总是会后悔,似乎“后悔”才是人在运用新知的表达,人们把这个称之为“事后诸葛亮”。

再多的后悔,再深的懊悔,但凡后知后觉,其实都无法改变一丁点儿自己。

觉,才是转化知识的力量。

觉,才是真正的自由。

———《半山文集》

0 阅读:2
琰苗评情感

琰苗评情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