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于凤至临终前曾对子女说出了八字遗言,第二年,张学良来到她的墓前哀悼,

小娅说知识 2025-02-20 16:12:13

1990年,于凤至临终前曾对子女说出了八字遗言,第二年,张学良来到她的墓前哀悼,在得知遗言后,不禁潸然泪下,但最终还是没为她实现…… 张学良与于凤至的婚姻,始于父母的安排,犹如那个时代普遍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1916年,年仅15岁的张学良被父亲张作霖指派娶富商于文斗的女儿——于凤至。 这场婚姻,张学良心中并没有预期中的浪漫,他甚至对这桩包办婚姻感到十分抵触。张作霖看重的是于凤至的家世、才貌以及她背后可能带来的助力,而这些,都是张学良当时所没有的。 张作霖的眼光并未错过,的确,于凤至是个非常理想的妻子。她十分美丽、贤良、知书达理,懂得如何支持丈夫。 尽管婚后她无怨无悔地尽职尽责,张学良却始终未能对她产生深厚的感情。于凤至年长张学良三岁,婚后她把自己定位为“姐姐”,承受着来自丈夫冷淡的心境。 婚后的张学良,依旧是那个风流成性的少帅。无数女子围绕在他身边,赵一荻的出现更是加剧了他与于凤至的情感裂痕。 赵一荻,一个来自香港的官宦世家,外表俊美,才情出众的女子。1927年,张学良与赵一荻相识,很快便产生了浓厚的感情。 而此时的于凤至,依然保持着她的宽容与隐忍。她并未直接反抗丈夫的情感转移,而是默默地接受赵一荻的存在,将她安排在丈夫身边作为秘书,并为她准备了一个独立的住所。 她深知,自己与张学良的婚姻,恐怕永远无法满足她内心深处的爱情渴望。 1928年,张学良宣布东北服从国民政府,将北洋政府的五色旗换成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这一举措实现了中国在形式上的统一,张学良因参与“西安事变”而被软禁,生活从此陷入困境。 此时,于凤至并未选择离开,反而坚定地站在丈夫身边,为他提供着精神支持。尽管她心中痛苦不堪,但她依然在风雨飘摇中,承担起家中所有的责任。 然而,长期的忧虑与精神压力最终让她的身体崩溃,1940年,于凤至被诊断出乳腺癌。 她不得不前往美国治疗,在那段时间里,她被迫与张学良分开,而后者依旧没有离开赵一荻。这段分离与心灵的伤痛,成为了她生命中的一道深深的伤痕。 虽然经过艰难的治疗后,于凤至依旧顽强地活了下来,但她的内心依然难以平静。张学良与赵一荻的生活让她深感孤独,尽管她在美国重新找到了事业的方向,取得了可观的商业成就,心灵的空虚却始终无法填补。 她最渴望的,依旧是回到张学良的身边,享受他真正的关怀。张学良最终选择了赵一荻,而非她。 在张学良被软禁的年代,赵一荻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于凤至,尽管一心等待,却依然未能如愿与他团聚。 终于,在1990年,于凤至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她在临终时,紧握着女儿的手,缓缓地说出了那八个字:“生不同寝,死要同穴。” 这八个字,诉尽了她一生的坚守与期许。尽管她已经经历了无数的伤害,依旧未曾放弃过对张学良的爱情。 张学良在得知她的去世消息后,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愧疚与痛苦。1990年,他终于得以重获自由,来到了美国,前往于凤至的墓地。 在那里,他长时间跪拜,痛哭流涕。 在张学良的晚年,他终于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的风流成性与对感情的漠视,给于凤至带来了太多的伤害。 张学良曾说:“我太太非常好,最关心我的是她。”他明白了,赵一荻虽然一直陪伴在他身边,但于凤至那份深沉的爱,却在他的一生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于凤至的一生,充满了默默付出与无怨无悔,然而她的等待,最终未能得到回应。她为张学良献出了所有,却终究未能实现与他并肩老去的愿望。 (信息来源:体坛丙2021-05-02《于凤至临终前,拉着女儿的手说了8个字,张学良闻讯失声痛哭!》)

0 阅读:49
小娅说知识

小娅说知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