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与血管同寿!血管有没有“衰老”,从哪3个维度来看? “人与血管同寿”,

河西有事 2025-02-21 10:39:53

俗话说:人与血管同寿!血管有没有“衰老”,从哪3个维度来看? “人与血管同寿”,这句在健康科普领域广为流传的话,其实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血管的健康状态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寿命和生活质量。但问题来了,血管究竟有没有“衰老”,又该如何判断呢?很多人认为,得了高血压、糖尿病就是血管衰老了,或者只有出现动脉斑块、狭窄才是血管衰老。但这些说法都过于片面,无法准确反映血管衰老的真实情况。 2024年底,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发布了《血管衰老临床评估与干预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这份权威文件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科学的评估体系。它从心血管危险因素、血管功能学与形态学变化、是否存在血管衰老相关疾病这三个维度,综合评估血管的“年龄”。 维度1:心血管危险因素,是血管衰老的“预警信号” 心血管危险因素是评估血管衰老的重要参考。早在多年前,著名的“Framingham心脏研究”就提出了“血管年龄”的概念,并基于性别、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建立了一套评估公式。这些因素不仅影响心血管健康,也是血管衰老的危险因素。 例如,一个40岁的男性,如果患有高血压和高血脂,他的血管年龄可能远超实际年龄。这些危险因素就像潜伏在身体里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发血管问题。因此,识别这些危险因素,是预防血管衰老的第一步。 维度2:血管功能学与形态学变化,揭示血管的“真实状态” 除了危险因素,血管的功能和形态变化是判断衰老的关键。《共识》中提到的5项指标,包括3项功能学指标和2项形态学指标,能直观反映血管的健康状况。 血管僵硬度:脉搏波传导速度(PWV)的奥秘 颈-股动脉PWV(cf-PWV)和臂-踝动脉PWV(ba-PWV)是衡量血管僵硬度的重要指标。血管越僵硬,PWV值越高。例如,60岁以下健康人群的ba-PWV通常小于1400cm/s,如果超过这个值,就提示血管可能已经“变硬”。 血管舒张功能:FMD与RHI的双重检测 血管舒张功能是反映血管健康的重要指标。FMD通过超声检测肱动脉在切应力作用下的直径变化,正常值应≥10%。而RHI则通过检测指尖脉搏波的变化,评估小血管内皮功能,正常值应>1.67。这些指标的变化,能帮助我们发现血管功能的早期损伤。 血管形态学:超声检查的直观呈现 主动脉根部直径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是形态学指标。随着年龄增长,主动脉根部直径会从25岁时的28-33mm逐渐增加到75岁时的33-37mm;cIMT也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厚。如果这些指标超出正常范围,就意味着血管已经出现形态学变化。 维度3:血管衰老相关疾病,是衰老的“终极标志” 血管衰老相关疾病范围广泛,从常见的颈动脉斑块到严重的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梗死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如果血管内出现粥样斑块、狭窄、堵塞等病变,就意味着血管衰老已经进入疾病阶段。 五个层级,精准划分血管衰老阶段 基于上述三个维度,《共识》将血管衰老分为五个层级: 0级:完全健康的血管,无危险因素、无功能或形态受损,也无相关疾病。现实中,这样的人少之又少。 I级:存在危险因素,但无功能或形态受损,也无相关疾病。这种情况在年轻人中较为常见。 II级:出现血管功能或形态受损,但无相关疾病。II级又分为IIa级(功能受损)和IIb级(形态受损)。 III级:确诊血管衰老相关疾病,如颈动脉斑块、冠心病等。此时,血管衰老已进入疾病阶段,可能需要药物甚至手术干预。 医学专家强调,血管衰老的早期识别至关重要。在I级和II级阶段,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如饮食控制、运动锻炼、戒烟限酒等,仍有可能扭转血管衰老的进程。一旦进入III级,治疗难度将大大增加,预期寿命也可能受到影响。因此,关注血管健康,从生活方式做起,才是预防血管衰老的根本之道。

0 阅读:52
河西有事

河西有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