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女子让六岁的儿子帮忙倒水。儿子却说:“我是你仆人么?我是你爸爸吗?我是你老公吗?你要让我倒水?”女子有点生气了,说:“快点给我倒好拿过来!”儿子还是倔强地说:“我不想。”最后,经过一番较量,儿子还是妥协了,乖乖地给女子送来了水。网友在线支招:下次你也别帮儿子做任何事,晾他几天,让他明白你的付出不是理所当然。
张女士做了一天的家务,想躺在沙发上休息一下,此时她口渴了,又懒得动,而丈夫躺在旁边,她也上了一天班,张女士没有让丈夫帮忙倒,而是看着六岁的儿子正在看电视,于是就开口说道:“儿子,妈妈渴了,帮忙倒一杯水来。” 儿子看电视看得正起劲,哪里想干事情啊?于是根本没有理睬妈妈,还是盯着电视在看。 张女士有气无力地又说道:“儿子,妈妈渴了,快点帮忙倒一杯水来。” 儿子这时回过神来说:“你自己倒呗,又不远,你没看我正在看电视吗?” 张女士有点不高兴了,看出儿子无心帮忙做事,心想:我照顾了你六年,当了六年的全职太太,现在让你倒杯水,你都懒得动,实在是不甘心呀。 于是张女士又不厌其烦地说道:“儿子,拿了水再看吧,快点,妈妈渴了。” 这时儿子有点暴跳如雷了,直接跳起来,站在张女士的面前说道:“我是你仆人吗?我是你爸爸吗?我是你老公吗?他才是你老公!” 他的意思是你不让你老公倒水,干嘛让我倒水?于是就杵在那里,就是不去倒。 张女士说:“你小时候这些事情不都是妈妈帮你做的吗?现在你帮妈妈做,难道就有问题吗?” 儿子可不听这些,他觉得妈妈为自己做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吗?但是自己为妈妈做,那就得看心情,并且你现在有老公在身边,为什么不让他干?要让我来干。 张女士就不服输,她想自己带了六年的儿子,难道就这样没有爱心吗?难道就这样没有感恩之心吗?就是不让老公去倒,就是一定要让儿子去倒,并且生硬地说道:“赶紧去给我倒好拿过来,赶快!” 儿子也听出了妈妈的执着,但他更执着,说:“我不想。”于是扬起了高傲的头颅。 此时,张女士也更倔强了,给儿子讲了一番大道理,并且最终还是要让他去倒水,结果儿子也听得烦心了,最后还是乖乖地去把水倒过来,递给了张女士。 可以看出,儿子并不是心甘情愿的,只是迫于压力。也看得出来,张女士并不是倒不了水,而就是想引导一下儿子,要让他有感恩之心和爱心。 这六年来,张女士也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居然养儿子养得这么失败,虽然孩子还小,但是这个结果却不是所有家长想看到的。 于是有网友就出招说:你以后啊,就不要帮他干什么,拿书包啊,拿水啊,做饭啊,整理房间啊,都不要给他干,反正就是晾他几天,他就知道了,妈妈不是他的仆人,也不是必须得帮他做 。 也有人说,孩子敢如此说话,直接上手打就行了,还多说啥呢? 也有网友说,儿子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呢?既然当了六年的全职太太,对儿子应该是呵护有加呀,除了他已经习以为常,对张女士帮他做事情没有丝毫的感恩之心,那另外这些语言是出自哪里呢?
是出自于电视上,网络上,还是同学之间的对话当中,以及家人之间的交谈,就是这样的语气,这才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才能够找到真正的源头加以改正。
1、《民法典》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
文中的儿子六岁,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他的行为更多是基于本能和习惯,对法律意义上的权利义务认知不足。不过,即便如此,培养孩子尊重他人、乐于助人的品德,也是家长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不仅关乎道德层面,也有利于孩子日后理解并履行法律义务。
虽然六岁孩子还无需承担法律责任,但随着年龄增长,他需要明白在家庭中相互帮助是一种责任,成年后更要承担起对父母的赡养义务等。 2、父母的监护职责与教育引导: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负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 。
在这件事中,母亲让孩子帮忙倒水,除了是满足自身需求,也是一次教育孩子的机会,旨在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感恩之心。这是父母履行教育职责的体现。
如果父母长期忽视对孩子品德和责任感的培养,可能影响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从长远看,甚至可能影响孩子未来履行法律义务的能力和意愿。
若孩子从小没有养成尊重他人的习惯,成年后可能会在赡养父母等法律义务上出现问题,父母虽然不能通过法律强制六岁孩子倒水,但有责任通过日常教育引导孩子树立正确观念。
对于这件事,大家又是如何看待的呢?(文中人物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