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湿[超话] 湿气在肺用青龙,湿气在脾用苓桂、湿气在肾用玄武!医圣3张千年方,通三焦,从根上断绝湿气!
“湿气”可谓是人的一生之敌!湿瘀在哪,热产在哪,病就生在哪。中医对湿气又有“湿邪”之称,湿为万恶之邪。
因为湿是最容易渗透的。湿邪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遇热则成为湿热,有热又湿,让人喘不过气来,湿气遇风则成为风湿,驱风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风湿,就往往是慢性疾病,一时半会儿治不好了。
所以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中医最怕湿邪。
想要完全的清除体内的湿邪,首先要打通三焦,上中下通调,清内湿、御外邪,周身才能轻松。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记载有3张方子,各有针对,清除一身湿气,今天分享给朋友们。
1、湿气在上用青龙。
表现:咳嗽痰多、呼吸不畅、痰多发白、清晰有泡沫、遇寒加重、胸闷气短、喘气困难、心慌心悸等。
原因:肺为储痰之器,是身体的“痰盂”肺主宣发,痰湿停在肺里面,就会导致宣发失常,肺里面形成水饮内停的局面。
思路:小青龙汤针对外有风寒,内有水饮内停,清理上焦痰湿。
参考组方:半夏、干姜、桂枝、五味子、细辛、甘草
2、湿气在中用苓桂。
表现:食欲不振、肚子胀大、身上黏腻、大便不成型、头晕头沉、身体水肿。
原因:脾为生痰之源,是痰湿的“泉眼”脾主运化水液,水液代谢消化异常,就会造成运化无力,脾里面形成痰湿困脾的局面。
思路:苓桂术甘汤温阳健脾,化解水湿,清理中焦痰湿。
参考组方:炙甘草、茯苓、白术、桂枝。
3、湿气在下用真武。
表现:小便频繁,但是尿量稀少、畏寒肢冷、下肢水肿严重、四肢疲乏。
原因:肾为生痰之根,身体水液总量,需要肾去控制,通过肾阳蒸腾多余的水液,肾阳亏虚,水饮增多,水往下流,造成下焦痰湿。
思路:真武汤方温阳利水、补肾助阳蒸腾水液,排泄下焦痰湿。
参考组方:芍药、附子、生姜、白术、茯苓。
冷~月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