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号称铁姑娘的郭凤莲,跟着代表团一起前往美国,她在美国到处宣传“大寨精

蜀山史道 2025-02-25 09:59:27

1978年,号称铁姑娘的郭凤莲,跟着代表团一起前往美国,她在美国到处宣传“大寨精神”如何吃苦!

六十年代,一句“农业学大寨”响彻全国,大寨,这个太行山深处的小山村,瞬间成了全国人民心中的圣地,它特殊的地理环境,七沟八梁一面坡,十年九旱,曾是当地农民心中挥之不去的痛,然而,大寨人硬是凭着“愚公移山”的精神,愣是把这片贫瘠的土地变成了层层梯田,粮食产量翻了好几番。

这就是那个时代的“大寨精神”,郭凤莲则是这种精神的最好代表,她的一生,与大寨的命运紧紧相连,共同经历了时代的风风雨雨。

1964年的春天,大寨村的清晨,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十七岁的郭凤莲,扛着比自己还重的扁担,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她担任“铁姑娘队”领头人,负责着大寨的改造工作,河边的石头,山坡上的土块,一筐筐,一担担,郭凤莲用瘦弱的身躯,扛起了大寨的希望。

她不仅自己干,还教队员们怎么挑担子省力,怎么走路避免摔跤,烈日当头,她会和队员们一起在树荫下休息,检查大家的工具有没有损坏,日复一日,郭凤莲和她的“铁姑娘”们,用汗水和毅力,在大寨的土地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原本七零八落的贫瘠土地,变成了规整的梯田,保水保土又保肥,大寨的粮食产量提高了,这在当时可是个大新闻,郭凤莲入了党后,在村里说话越来越有分量了,那姑娘26岁就担任了大寨村的党支书,她带领村民改良作物品种,推广集体耕作,大寨的农业发展蒸蒸日上。

1978年,她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会委员,并在此期间随中国农业代表团访问了日本、美国、墨西哥和罗马尼亚等国家,在那个年代,作为一个小山村的农民,能够代表中国进行国际友好访问,确实让我们这些普通农民深感敬佩。

然而,好景不长,1980年,郭凤莲被调离了大寨,集体经济也逐渐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农业学大寨”的口号渐渐不再被人提起,十一年后,大寨遇到了新的难题,村民们都挺想郭凤莲回来,希望她能帮大家摆脱现在的难处。

1991年,在村民的强烈呼吁下,郭凤莲回到了大寨,再次挑起了党支部书记的重担,回到大寨的郭凤莲,没有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她知道,时代变了,大寨也要变,她鼓励村民们学习新的农业技术,引进新的作物品种,还成立了农业合作社,让大家一起致富,她积极倡导农业机械化,让那些辛苦劳作的岁月成为过去,大寨,再一次成为了大家学习的榜样,只不过,这次学的是如何在新的时代发展农业。

1992年,大寨成立了经济开发总公司,为了让村民们的生活更好,郭凤莲带领大家建起了草编厂、水泥厂,大寨的核桃汁、羊毛毛衣、水泥制品都贴上了“大寨”的标签,全国范围内都有销售,然而,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大寨的煤炭厂虽然一度带来了经济效益,但污染也越来越严重,郭凤莲果断决定,把煤炭厂停了,开始搞环保产业,郭凤莲明白,光靠种地和办工厂是不够的,大寨的历史和精神,都是我们宝贵的财富,于是,大寨博物馆建起来了,过去的农具、老照片,都成了珍贵的展品。

游客们来大寨,不仅能看到大寨的现在,还能了解大寨的过去,大寨现在是个热门的旅游景点,旅游收入对村里经济贡献很大,到了2007年,大寨的经济总收入达到了1.2亿元,是1980年的600倍,人均纯收入也达到了8000元。

大寨,彻底变了样,由于在大寨的突出贡献,2009年,郭凤莲被评为“中国十大女杰”之一,2013年,她成功跻身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从此在更广阔的平台上为农民利益鼓与呼,即便成了大官,郭凤莲仍旧保持着朴实的农民风格。

每次参加全国两会,她都穿着朴素的衣服,从田间地头赶来,发言也总是直奔主题,关注的都是农业、农村、农民的实际问题,2021年,已经七十多岁的郭凤莲,参与了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举办的系列活动,回到大寨后,她第一时间把会议精神传达给村里的党员干部,鼓励大家继续努力,把大寨建设得更好。

从扛起扁担的“铁姑娘”,到全国人大代表,郭凤莲的一生,见证了大寨的变迁,也见证了中国农村的发展,她始终牢记自己的使命,为大寨,为农民,奉献了自己的全部精力,如今的大寨,家家户户都住上了新房,孩子们上学不花钱,老人和病人都有保障。

0 阅读:34
蜀山史道

蜀山史道

用专业的眼光,品读历史瞬间,解密历史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