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大国善谋?中国1亿元买回155毫米火炮技术,38年后大赚200亿。 当年全世界都忙着造导弹的时候,中国花一亿元买了套落伍的火炮技术。 那时候谁能想到,这笔交易三十八年后能变成两百亿的收益,还让咱家的军工厂挺过寒冬? 这故事得从两个数字说起——155和152。 冷战那会儿美苏两家各玩各的,火炮分成了155毫米和152毫米两个门派。 咱们建国初期都是跟着老大哥苏联混,部队里清一色152大炮。可越战中东那些打仗的教训摆在那,苏式火炮总被美式155压着打,射程短不说,升级空间也小。 到了八十年代,北京城里的军工专家们开始琢磨:导弹满天飞的年代,咱还死抱着苏式传统不放值当么? 正纠结的时候,加拿大火炮天才布尔博士整出了新玩意。这哥们的GC-45型155炮能打39公里,配上先进火控系统,准头快赶上导弹了。 关键是炮弹比导弹便宜得多,在东南亚试射时把各国看官都震住了。 虽然那年头都疯传火炮该进博物馆了,可咱们军工口的明白人看得门清,这玩意正是我们要换赛道的好机会。 于是在1985年,咱们硬是花了1个多亿引进了生产线 可真要动手哪那么容易?当时咱们造了半辈子152炮,车间里连切155炮弹的刀头都没有。更头疼的是技术图纸不全,进口设备还卡脖子,厂子开工三年才造了三千发炮弹。。 而且后来还恰好赶上军转民的浪潮,西安、包头几个大厂都忙着造摩托车洗衣机,谁顾得上摆弄这老古董?生产线愣是没活干停了八年。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在中国科研专家的努力下,制造工艺不断改进,配方图纸也不断完善,军工老师傅们也豁出去了,守着快倒闭的车间天天捣鼓。 最玄乎的是92年海湾战争,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新式武器大展身手,倒让上级意识到常规武器也得升级。趁着这股东风,85式155炮生产线总算缓过劲来。 熬过最难的十年,故事开始反转了。新世纪咱们把155炮折腾出十几种版本,卡车炮、自行火炮轮番亮相。 等到俄乌战场炮弹成吨消耗的时候,西方才发现全球产能都攥在咱们手里,去年单炮弹出口就赚了两百亿。 当年嫌笨重的铁疙瘩,如今各国抢着要;当年发愁销路的军工厂,现在订单排到三年后。 现在回头看,一亿投资赚两百亿都是眼前账,真正的大账是逼着咱突破苏式体系。 要不是当年咬牙转155,现在哪来的PHL-191火箭炮横扫亚非拉? 所以说搞战略,有时候就得像山西老农垦荒,看准坡地撒种子,管它三五年收成,等二十年后满山都是金疙瘩。
何为大国善谋?中国1亿元买回155毫米火炮技术,38年后大赚200亿。 当年全
红毛丹易点
2025-03-26 13:02:3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