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老山前线,战友们抬着唐道权的遗体,走在回国的路上,镜头中我们清晰的可以看见,这时候的唐道全烈士遗体已经变得残破不全,真是令人痛心疾首!
转眼间,30年已悄然流逝。1988年4月26日,在南疆茂密的亚热带丛林里发生的一场战斗,永远地刻在了参战战士们的记忆中。
那天清晨,天空阴沉沉的,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硝烟与厮杀。第十五侦察大队三连的侦察兵们已经在丛林中潜伏了整整一夜,等待着战斗的号角。随着炮声隆隆,战斗打响了。侦察兵们冲锋陷阵,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他们终于完成了任务,带着俘虏凯旋而归。
然而,胜利的喜悦中夹杂着沉重的哀思。在这场战斗中,副连长张凤生不幸牺牲。当接应组赶到时,战士们个个神色庄重,有人押解着俘虏,有人抬着伤员,每个人都汗水淋漓、脸色烟黑。他们刚刚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失去了亲密的战友。
就在这时,两个战士闯入了摄影师的镜头。一个戴着帽子,眼中闪烁着胜利的喜悦;另一个没戴帽子,表情严肃,似乎在回顾着刚才的战斗。 他们的迷彩服被汗水和血迹浸透,在硝烟的衬托下显得悲壮而伟岸。摄影师按下快门,定格下了这个名为《他从硝烟中走来》的瞬间。
25年后,这张照片在第15届全国艺术摄影展览上荣获"最佳军事摄影作品"奖。而30年后,当年的战友们再次齐聚丹东,回忆往昔,缅怀牺牲的战友。《他从硝烟中走来》的两位主人公,田强和刘庆林,再次出现在摄影师的镜头前。岁月在他们的脸上留下了印记,但那份战斗的记忆却永远刻在了心中。
1988年4月26日,丹东烈士陵园内,一群白发苍苍的老兵聚集在一起,他们神情肃穆,缓缓走向一座座墓碑。这些墓碑上刻着一个个熟悉的名字,那是30年前与他们并肩作战,却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的战友。 时光倒流到30年前,在中朝边境的一个山谷里,一场激烈的战斗正在上演。副连长陈学民和张凤生率领着连队的战士们,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张凤生冲在最前面,他高举着手中的步枪,嘶声力竭地喊着口号,鼓舞着士气。就在这时,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胸膛,他倒下了,鲜血染红了身下的土地。
战斗还在继续,排长唐道权和战士们正在与敌人激烈交火。炮弹在头顶呼啸而过,子弹擦着耳畔飞舞,但唐道权毫无惧色,他英勇地指挥着战士们,一次次冲锋陷阵。
突然,一颗流弹击中了唐道权的腹部。他忍着剧痛,强撑着继续战斗。鲜血渐渐染红了他的军装,他的脸色也越来越苍白。战士们看到他受伤,连忙上前想要救助他。但唐道权摆摆手,示意大家不要管他,继续战斗。
敌人的火力越来越猛烈,战士们一个个倒下。唐道权躺在地上,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了。但他不想连累战友们,他不想让大家冒着生命危险来救他。
唐道权艰难地伸出手,从怀中掏出一枚手榴弹。他深吸了一口气,泪水模糊了双眼。他想起了家中年迈的父母,想起了还没来得及娶进门的未婚妻。他在心中默默地说了声对不起,然后咬紧牙关,拉响了手榴弹的拉环。
轰然巨响过后,唐道权永远地倒下了。他的身体被炸得四分五裂,鲜血和碎骨洒落一地。战友们看到这一幕,无不悲痛万分。他们知道,唐道权是为了不连累大家,才选择了这样壮烈的牺牲。
一个月后,当战友们终于从敌人手中夺回唐道权的遗体时,泪水再次濡湿了每个人的眼眶。唐道权的遗体已经面目全非,但战友们还是认出了他,因为他胸前的那枚党徽,依然在闪闪发光。
此时此刻,当年的战友们再次聚首,他们来到烈士陵园,向那些英勇牺牲的战士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