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日,蜜雪冰城在港股上市,总市值突破1000亿,河南张家草根兄弟赢麻了,身价飙升至850亿。 蜜雪冰城的崛起是国人的骄傲,因为这家企业是全球饮品界的本土品牌,在热饮品领域已经超过庞然大物星巴克,全球拥有的门店已经超过了4.6万家。 企业做得这么大,创始人张红超和张红甫兄弟的身价自然也是水涨船高,令一众业内同行羡慕得眼红。 但要说起张家兄弟的创业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很是不易。 甚至在蜜雪冰城刚发展起来的时候,还差一点因为两兄弟之间的分歧,把这个本土品牌给扼杀了。 张家兄弟出生于河南商丘人,是个妥妥的农民子弟,自幼家境贫寒,最早为了生活跑出来创业的是大哥张红超。 张红超毕业于河南财经学院,能够完成学业对于家里来说已经很不容易了。 所以,他决定前往郑州创业的时候,父母给不了任何助力,还是奶奶拿出了压箱底的3000元。 这些钱都是奶奶省吃俭用攒出来的,也是张红超的起步资金。 离开家乡前往郑州,他一路上都提心吊胆,全身绷得像根弹簧,生怕被小偷盯上。 尽管他把钱都塞到了贴身内裤里,若不是自己说秃噜嘴压根就不会有人知道,但心里还是不踏实,一下火车就直奔银行,把钱存起来才长舒了一口气。 那个时候刨冰刚刚兴起,恰好他手头的资金也不多,在街头售卖冷饮是个不错的创业项目。 可是别看制作刨冰简单,也没什么技术含量,但想要完全掌握配料及制作方法,也是需要花钱学习的。 张红超脑子比较活,也没有钱去拜师学习,于是就另辟蹊径“偷师”。 每天都在刨冰摊位附近游走,暗暗记住制作刨冰的流程,然后再从网上找些资料,尝试熬制糖浆,逐渐琢磨出了一些门道。 做好了前期准备,紧接着就是开张售卖。 只可惜他运气不好,刚开始创业,短短一年的时间就经历了“三生三灭”。 这倒不是说他的能力有什么欠缺,关键是发生的事情,并不是以一己之力就能够左右的。 他好不容易租了个店面开了张,生意才刚刚有点起色,就碰上了拆迁或修路,而且一年还碰到了三次,每次都是信心满满地开张,最后无奈地关门大吉。 首次创业失败之后,他在郑州沉寂了一年多,1999年再次走上了创业之路,“蜜雪冰城”的招牌也是在这个时候挂了出来。 不过,说起这件事也很有意思,制作招牌的师傅一时大意,做出来的是“密雪冰城”。 虽然只有一字之差,读起来也没有什么绕口的地方,但是要表达的意思可就大不相同了。 张红超的本意是“甜蜜”和“冰爽”,搞成“密雪”就没有甜蜜的味道了。 但是做招牌的师傅懒得改,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就这么着吧,少收你200元。 资金捉襟见肘的张红超听了这句话,当时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连连点头表示同意。 就这样,“密雪冰城”这个招牌一度挂了很长时间,直到2003年他改换门厅的时候才改成了“蜜雪冰城”。 换地方的时候,张红超把地点选在了财经学院附近。 事实证明,他这个做法不可谓不高明,不仅在这里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还收集到了大量的信息,顺应潮流做起了蛋筒冰淇淋。 在创业初期,张红超主打的就是一个真诚,做出来的冷饮口味不输大牌,但是价格却是身处社会底层的年轻人都能消费得起。 而且在营销方面,他也从来没有把冷饮包装得有多高大上,是什么就是什么,主打一个实在。 正因如此,蜜雪冰城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一路发展起来生意十分火爆。 张红超把底子打好之后,就把一众亲戚都拉进了团队里面,其中就包括他的弟弟张红甫。 正所谓“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哥俩凑到一起之后,不断地拓展商业版图,各地的加盟店如雨后春笋般开了起来。 可眼看企业越做越大,由于哥俩的性格使然,在经营策略也发生了激烈冲突。 沉稳内敛的张红超,坚持以口碑促生存,宁可发展扩张得慢一点,也绝不在口感和质量上打折扣。 但张红甫的性格比较急躁,感觉应该趁势发展,无须拘泥于这些细枝末节。 于是2015年的时候,张红超就把企业丢给弟弟,自己跑到海南谋求新出路 庆幸的是,张红甫在哥哥离开后,很快就注意到了盲目扩张以及管理跟不上,对企业带来的负面效应,及时悬崖勒马把哥哥请了回来,才有了今天的蜜雪冰城。
2025年3月3日,蜜雪冰城在港股上市,总市值突破1000亿,河南张家草根兄弟赢
书雁聊人啊
2025-03-29 21:14:06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