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在毛主席的灵堂外,别的委员都进去了,只有许世友进不去,卫兵拦住许世友说:“首长,这里有规定,进去不能带枪。”许世友问:“谁规定的?” 1976年9月9日,一个注定被历史铭记的日子,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溘然长逝。消息传出,举国上下陷入无比的悲痛之中。党中央迅速做出决定,在治丧期间,由中央政治局委员轮流守灵,以表达对这位伟人的最后敬意。而这一特殊时刻,恰恰也是中国政治舞台上风云变幻的关键节点。 在毛主席逝世的背景下,国内政局已经暗流涌动。"四人帮"一伙抓住这一机会迅速赶往北京,试图在权力真空期抢占先机,为他们日后的政治图谋铺路。这种紧张的局势,让许多老一辈革命家都深感忧虑,纷纷警惕起来。 在这样的历史关头,一位性格鲜明的将军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他就是时任广州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上将。许世友1906年出生于湖北省麻城县许家洼(今属河南省新县),少年时期家境贫寒,不得不到少林寺学习武术谋生。正是这段特殊经历,加上他在战场上所表现出的勇猛作风,为他赢得了"许和尚"的雅号。 然而,许世友并非只是一位武艺高强的武夫。在延安时期,他曾担任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副部长,负责培养革命军事人才。随后,他追随朱德总司令出师太行山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屡建奇功。1955年,他被授予上将军衔,成为新中国第一批上将之一。在他的军旅生涯中,许世友先后担任过副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南京军区司令员,最后调任广州军区司令员,是党和国家重点培养的高级军事指挥人才。 毛主席逝世的消息传到广州后,作为中央政治局委员的许世友立即乘坐专机北上。抵达北京后,他没有直接去中南海或人民大会堂,而是第一时间前往301医院,看望了正在那里疗养的叶剑英元帅和其他老同志。 在这次关键会面中,叶帅向许世友通报了北京当前的政治形势,特别提到"四人帮"一伙已经到了北京。更为重要的是,叶帅郑重警告许世友,如果江青一伙找他参加会议,一定不要前往,因为这很可能是一场针对他的"鸿门宴"。 面对叶帅的提醒,许世友展现出了他标志性的刚毅性格。他不像其他一些政治局委员那样小心翼翼,而是直截了当地表示:"我带了枪,他们要抓我,我就开枪,打死一个够本,打死两个赚一个!追悼会开过了,我就回广州,不在这危险的地方。" 1976年,毛主席灵堂内外庄严肃穆,各位中央政治局委员依次进入灵堂守灵。这是一项庄严而又特殊的任务,所有人都按照既定安排有序进行。然而,当轮到许世友将军时,却发生了一幕不同寻常的场景。 当其他政治局委员都已顺利进入灵堂时,许世友却被卫兵拦在了门外。在灵堂入口处,执勤的卫兵看到许世友腰间别着那把著名的勃朗宁手枪,立即上前阻拦。卫兵恭敬但坚定地对许世友说:"首长,这里有规定,进去不能带枪。"这一规定本是出于对灵堂庄严性的考虑,所有人都需要遵守,包括中央领导同志。 面对卫兵的阻拦,许世友并没有妥协,而是直接反问:"谁规定的?"这简单的三个字背后,是许世友对权威的挑战和自身坚持的体现。卫兵回答说这是中央的规定。许世友听后立刻表示:"我就是中央政治局委员,我怎么不知道?" 这一问不仅体现了许世友的政治智慧,更展示了他直面挑战的勇气。作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他巧妙地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质疑了这一所谓的"规定"的合法性。面对虎着脸的许世友,卫兵队伍无人敢继续阻拦,最终只能让路。就这样,许世友径直走进了灵堂,成为了唯一一位带枪给毛主席守灵的中央领导。 许世友坚持带枪守灵并非只是固执或任性。那把勃朗宁手枪对他而言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这是他在孟良崮战役中从国民党将领张灵甫手中亲自缴获的战利品,是他军旅生涯中的重要见证。对许世友来说,这把枪不仅是一件武器,更代表着革命的胜利和他对党、对国家的忠诚。 成为唯一一位带枪守灵的中央领导,许世友的这一举动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具有特殊意义。在毛主席逝世后的权力真空期,各种政治力量暗中较劲,许世友以自己的方式展现了不妥协、不畏惧的态度。他选择以这种方式对"四人帮"可能的威胁进行无声抵抗,表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场。 许世友的坚持不仅仅是个人性格使然,更体现了他作为一名老一辈革命家对党和国家的责任感。在国家处于关键历史转折点的时刻,他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履行着守护者的职责。 1985年,这位戎马一生的老将军病逝。生前,许世友向中央提出了一个特殊请求:自己戎马倥偬一生,未能在父母跟前尽孝,希望死后能够土葬在父母坟前。考虑到许世友将军的特殊性格和卓越贡献,邓小平对这一请求做出了批准,但在报告上特别批示了"下不为例"四个字,既表达了对这位老将军的尊重,也维护了相关规定的严肃性。
1976年,在毛主席的灵堂外,别的委员都进去了,只有许世友进不去,卫兵拦住许世友
金乌西坠霞光灿
2025-03-30 14:45:0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