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一个没有出海口的海叫做里海,结果被俄罗斯,伊朗,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5个国家联合签订了一个《五国联合条约协议》,说里海15个国家共同拥有简称为湖泊。 里海坐落在欧亚大陆的交界处,面积差不多38.64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三个日本那么大。水量占了全球湖泊的40%到44%,是个名副其实的“巨无霸”。它没出海口,按理说是个湖,可因为水面辽阔,加上鱼类资源丰富,人们习惯叫它“海”。不过,里海的盐度只有海水的三分之一,生态系统也很特别,连海豹都能在这儿活得好好的,确实有点“海”的味道。 其实,里海的身份一直挺尴尬。地理上,它是内陆水体,跟外面的海洋没啥联系,按科学定义就是个湖。可古代人没这么多讲究,看到这么大一片水就喊“海”了。加上里海底下藏着石油和天然气,水面上还能跑船抓鱼,经济价值高得吓人,沿岸国家自然不愿意把它简单当个湖看待。后来,国际法掺和进来,问题就复杂了:如果是海,就按海洋法分地盘;如果是湖,资源得大家商量着来。这身份之争,直接吵了几十年。 里海这地方,从古至今就是个热闹的地儿。古罗马人管它叫“卡斯皮恩海”,因为西南岸住着卡斯皮部落。中世纪突厥人喊它“可萨海”,那会儿可萨汗国在这儿混得风生水起。希腊和波斯人还叫过“希尔卡尼亚海洋”,听着挺高端。其实早在公元前,里海就是丝绸之路的要道,北边俄罗斯人运毛皮,南边波斯人搞丝绸,商队来来往往,热火朝天。 后来,控制权就没消停过。8世纪,可萨汗国占了北岸,建了个大贸易网。13世纪,蒙古人横扫过来,把里海划进自己的地盘。到了近代,沙俄跟波斯帝国开始抢地盘。1723年,彼得大帝带兵南下,想把里海变成俄国的“后花园”,波斯靠外交硬扛,总算保住了南岸。到了20世纪,苏联跟伊朗签了个协议,规定只有这两国的船能在里海跑,外人一律靠边站,把局面稳住了。 1991年苏联一散伙,里海沿岸的国家从两个变成五个:俄罗斯、伊朗、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原来的老协议作废,新问题蹦出来:里海到底归谁?俄罗斯想分海底资源,水面大家一起用;伊朗要均分,说凭啥你多我少;哈萨克斯坦盯着石油,阿塞拜疆跟土库曼斯坦还因为海底油田差点干起来。总之,五国各有算盘,谁也不服谁。 这场扯皮从1996年正式开吵,五国在土库曼斯坦的阿什哈巴德开了第一次会。22年间,谈判桌上你来我往,吵得不可开交。俄罗斯拉着老大哥架子,哈萨克斯坦喊着要公平,伊朗死咬着不松口,阿塞拜疆和土库曼斯坦还老盯着对方那块肥肉。别看这帮国家吵得凶,其实都明白,里海的油气资源是大蛋糕,谁也不想彻底翻脸。 熬了22年,2018年8月12日,五国终于在哈萨克斯坦的阿克套市签了《里海法律地位公约》。这协议挺有意思,没直接说里海是海还是湖,而是定了个“特殊水体”的身份。咋分呢?海岸线往外15海里是各国的领海,再往外10海里是专属捕鱼区,剩下的水面和渔业资源五国共有。海底资源另算,按区域划分,谁也别想独吞。 公约还加了条硬规矩:非里海国家的军队不能在这儿驻扎。这招挺狠,直接把外来的搅局者挡在门外,五国自己关起门来分好处。签完之后,里海的争端总算消停了点,大家都能喘口气。 说到这儿,里海压根儿没15个国家共同拥有,只有俄罗斯、伊朗、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这五个沿岸国。啥“五国联合条约协议”说“15个国家共同拥有”,纯属张冠李戴。公约里也没把里海简称“湖泊”,这估计是民间传着传着走歪了。真相就是,里海的法律地位是五国协商定的,外人没份儿。 协议一落地,里海的资源分配就动起来了。海底分块,俄罗斯拿16.8%,哈萨克斯坦最多,占30%,土库曼斯坦20.5%,伊朗11.6%,阿塞拜疆21.1%。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立马跟上,各国一边捞钱一边盯着环保,毕竟谁也不想把这块宝地搞砸。 水面共享也挺热闹。俄罗斯靠伏尔加河运河,把里海跟黑海连起来,货船跑得欢。哈萨克斯坦的渔民抓鲟鱼,市场上一片吆喝声。五国还定期开会,聊聊资源管理、生态保护啥的,关系慢慢处得像那么回事。里海从以前的“火药桶”,变成了五国合作的“聚宝盆”。 说白了,里海不只是个大湖,它还是五国的经济命脉。石油、天然气、渔业、航运,哪样都少不了它。公约的意义也不小,22年的争执能谈出个结果,说明这帮国家还是有耐心、有脑子的。现在,里海从争议堆里爬出来,成了和平的象征,挺不容易。
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竟然要辞职了?据知情人士爆料:俄罗斯的高层有可能会换人,下一个
【1评论】【10点赞】
七百年后不如这样
以前就苏联和波斯平分
用户10xxx14
38万平方公里,怎么相当于3个日本的大小,小编你的地理学的不错
君临天下 回复 04-01 12:07
他想说的是相当于三个韩国那么大的面积
无问你我
日本才10多万平方公里这么多小?能不能认真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