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合成营/合成旅那么好,为什么是到了21世纪各国才开始这么整呢?因为说白了,合成旅有一个致命缺点,实在太吃国力了。 合成营/合成旅的普及本质上是军事技术、经济实力和战争形态共同作用的结果。说白了,这东西就像顶级跑车,性能再强也得有配套的赛道和养护条件才能跑起来。21世纪之前,各国不是不想搞,而是实在玩不起。 合成旅的核心是信息化作战体系,需要卫星导航、实时数据链、自动化指挥系统等硬通货。比如美国的“斯特瑞克”旅配备了21世纪旅和旅以下部队战斗指挥系统(FBCB2),能让单兵实时共享战场态势。 这种技术在海湾战争前根本不存在,1991年美军用的还是无线电和地图,直到2003年伊拉克战争才初步实现营级单位的数字化作战。 中国在2001年建成首个数字化装甲营时,光调试指挥系统就花了两年时间。技术瓶颈就像卡在喉咙里的骨头,不突破根本没法玩。 而且一个重装合成旅的装备采购成本能抵得上小国全年军费。中国某合成旅为修建训练场和购置模战系统,直接砸进去三分之一的家底费,美国一个装甲旅的M1A2坦克和M2A3步兵战车总价超过20亿美元。 更要命的是维护成本,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上,T-72坦克每行驶100公里就要更换履带,一次大修费用相当于一辆新车的30%。 这种烧钱速度,连财大气粗的美国都扛不住——2016年美军把装甲合成营从4个连缩编为3个连,直接砍掉了20%的装备采购预算。 还有合成旅要求士兵掌握跨兵种技能,以色列的“梅卡瓦”坦克乘员既要会开坦克,还要能操作步兵战车和无人机,训练周期比传统部队长三倍。 中国某合成旅为了让官兵适应新装备,光是制作三维交互课件就拆解了上百个知识点,开发出“模块化编组、迭代式升级”训练法。这种训练强度和复杂度,放在20世纪根本无法想象。 合成旅的装备种类多达数十种,弹药、燃油、零部件的供应链管理堪比登天。俄乌冲突中,乌克兰因为北约155毫米炮弹供应不足,前线部队只能“打一炮换一个地方”,而俄罗斯虽然弹药充足,但后勤车队在战场上迷路的新闻屡见不鲜。 中国某合成旅为了优化后勤,甚至把车长、炮长、驾驶员三大专业合起来考核,通过错峰训练减少30%的装备损耗。 在冷战结束后,局部战争和反恐作战成为主流,传统大兵团作战失去用武之地。美国在伊拉克的治安战中发现,一个合成营就能完成过去一个团的任务,而俄罗斯在车臣战争中吃尽苦头后,才重新启用BTG(营战术群)这种合成化编制。这种“小而精”的需求倒逼各国改革,但前提是得有钱买单。 说到底,合成旅是大国的奢侈品。中国能搞成,靠的是完整的工业体系和每年2000亿美元的军费支撑;美国能维持,是因为全球供应链和美元霸权;俄罗斯搞不明白,是因为经济半死不活还在吃苏联老本。 小国就算买了装备,也养不起配套的卫星、修理厂和训练体系。就像沙特买了中国的无人机和火炮,却连个合格的机步营都凑不出来。 对于此事,你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既然合成营/合成旅那么好,为什么是到了21世纪各国才开始这么整呢?因为说白了,合
诺斯罗普的笔娱乐
2025-04-02 11:33:2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