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一位老妇人请“汉奸”侄子吃饭,突然压低声音道“孩子,给我弄300发子弹。汉奸一瞪眼:“你要子弹干啥?”“给八路军。”汉奸啪的一拍桌子,噌的一下,站起来:“你不想活了?” 1941年的中国,正被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统治笼罩着。那是个让人喘不过气的年代,村村都有哭声,家家都有血泪。马宗英,一个普通的老妇人,活了大半辈子,见惯了生死,可她心里那团火没灭。那时候,八路军在敌后打游击,缺枪少弹,日子苦得像啃树皮。马宗英知道这些,她不是啥大人物,没文化也没钱,但她明白个理儿:国不保,家哪还有安宁?她那侄子王天蓬就不一样了,他在日本人手底下干活,端的是“汉奸”这碗饭。街坊四邻提起他,都得啐口唾沫。可马宗英偏偏找上了他,要300发子弹,这不是要命吗? 先说说那时候的背景。1941年,抗日战争正打到最胶着的时候,日军在华北搞“三光政策”——杀光、烧光、抢光,村子里的青壮年不是被抓走就是逃进山里当了兵。八路军靠着小米加步枪,跟鬼子周旋,可子弹比粮食还金贵,一发子弹能换条命。马宗英要这300发子弹,不是小数目,够一个小队打一场硬仗了。她一个老太太,哪来的胆子?更别提找王天蓬这么个“汉奸”帮忙。这事听着就玄乎,可细想想,又挺接地气。那年代,人人都得活命,可活命的方式不一样。 马宗英不是啥英雄人物,也没啥惊天动地的背景。她就是个庄稼人,种地养家,日子过得紧巴巴。家里男人死的死,走的走,就剩她一个老骨头守着破屋子。可她不是那种逆来顺受的主儿。听说八路军在山里跟鬼子干仗,她心里就跟猫抓似的,总想着能帮点啥。她知道王天蓬在日本人那儿干活,能弄到点东西,哪怕是沾了脏水的东西。她没指望他忽然变好人,但她赌了一把,赌他还有点血性,没彻底烂透。 王天蓬呢?这家伙不好说。他在日本人手下混,干的活儿不光彩,可能是给鬼子跑腿送信,也可能是管着仓库啥的,反正不是啥正经差事。那时候,当“汉奸”的人不少,有的是怕死,有的是贪财,有的纯粹是没骨头。王天蓬大概也差不多,日子过得比老百姓强点,可心里未必舒坦。他姑姑马宗英找他吃饭,他没多想,去了。可听到“300发子弹”这话,他脑子估计炸了。这不是开玩笑,子弹是军火,私弄这玩意儿被日本人抓住,那就是死路一条。他拍桌子站起来,吼那一嗓子,怕是真急了眼。 这事搁谁身上都得懵。马宗英为啥敢提这茬儿?她是真不怕死,还是觉得王天蓬不敢把她咋样?那时候,亲戚之间还有点情分,可“汉奸”和抗日的立场一撞,别说亲戚,父子都能翻脸。马宗英这招挺冒险,她兴许是摸准了王天蓬的脾气,知道他嘴硬心不一定硬。她没多解释,就扔出“给八路军”四个字,意思很明白:你干不干,随你,可这事关乎大义。 王天蓬咋想的,谁也不知道。他拍桌子是真怒了,还是装样子给自己壮胆?他是“汉奸”,可不代表他心里没点挣扎。那年头,当汉奸的多半是被逼的,也有的是自己选的路。王天蓬要是还有点良心,听到“八路军”仨字,多少得抖一下。他可能怕死,也可能怕日本人查出来连累自己。可他姑姑这么个老太太都敢豁出去,他心里那杆秤兴许得晃晃。他没立刻答应,也没立刻举报,这事儿就悬在这儿了。 再说马宗英,她要这300发子弹,肯定不是自己使,她也没那能耐。她八成是跟八路军有啥联系,可能是村里有人偷偷给她递了话,也可能是她听到了风声,知道哪儿能送到。她一个小脚老太太,走不了远路,估计是想着王天蓬能帮忙弄到,再想办法转出去。这计划听着简单,做起来难如登天。子弹不是粮食,能随便藏口袋里带走。王天蓬要真干这事,得担多大风险,谁都算得清。 那时候的日子,真是没法说。老百姓被日本人压得喘不上气,八路军在山里苦撑,“汉奸”们夹在中间两头不是人。马宗英这老太太,愣是凭着一股子倔劲儿,把这潭死水搅活了。她没啥文化,说不出啥大道理,可她心里明白,鬼子不赶走,谁都别想有好日子。王天蓬呢?他要是没那300发子弹的本事,马宗英也不会找他。她这是在逼他选边站,是接着当狗,还是试着做回人。 这事儿最后咋样了,没人说得准。历史里这种小人物的故事,多半没啥记载。马宗英可能是白搭了一条命,也可能是真把子弹弄到了八路军手里。王天蓬要么吓得告了密,要么咬牙帮了一把,谁知道呢?可这故事听着就让人心里不是味儿。那是个啥样的年代啊,老太太都敢跟“汉奸”侄子要子弹,普通人硬生生逼出了血性。
1958年,71岁的蒋介石终于答应见张学良。11月23日下午17时左右,在大溪,
【7评论】【45点赞】
用户10xxx10
编,接着编,整得跟罗生门似的,没头也没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