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雍正帝最后温情,遗命再三交代勿使弟弟劳累的雍正遗诏原文

宋安之 2024-12-21 15:07:45

遗诏曰:自古帝王统御天下,必以敬天法祖为首务,而敬天法祖皆本于至诚之心,不容一息有间,是以宵旰焦劳,无日不兢兢业业也。朕蒙皇考圣祖仁皇帝为宗社臣民计,慎选于诸子之中,命朕缵承统绪,绍登大宝,夙夜忧勤,深恐不克负荷,惟仰体圣祖之心以为心,仰法圣祖之政以为政,勤求治理,抚育蒸黎,无一事不竭其周详,无一时不深其祗敬,期使宗室天潢之内,人人品行端方,八旗根本之地,各各奉公守法。六卿喉舌之司,纲纪整饬,百度维贞。封疆守土之臣,大法小廉,万民乐业。

十三年以来,竭虑殚心,朝乾夕惕,励精政治,不惮辛勤,训诫臣工,不辞谆复,虽未能全如期望,而庶政渐已肃清,人心渐臻良善,臣民遍德,遐迩恬熙,大有频书,嘉祥叠见,朕秉此至诚之心,孜孜罔释,虽至劳至苦,不敢以一息自怠,方冀图安保泰,久道化成,今朕躬不豫,奄弃臣民,在朕身生本无生,去来一如,但我皇考圣祖仁皇帝付托之重,至今日虽可自信无负,而志愿未竟,不无微憾。

宝亲王皇四子弘历秉性仁慈,居心孝友,圣祖皇考于诸孙之中最为钟爱,抚养宫中,恩逾常格。雍正元年八月间,朕于乾清宫召诸王满汉大臣入见,面谕以建储一事,亲书谕旨,加以密封,收藏于乾清宫最高之处,即立弘历为皇太子之旨也。其后仍封亲王者,盖令备位藩封,谙习政事,以增广识见,今既遭大事,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仰赖上天垂佑,列祖贻谋,当兹寰宇乂安,太平无事,必能与亿兆臣民共享安宁之福。

至于国家刑罚禁令之设,所以诘奸除暴,惩贪黜邪,以端风俗,以肃官方者也。然宽严之用,又必因乎其时,从前朕见人情浇薄,官吏营私,相习成风,罔知省改,势不得不惩治整理,以戒将来。今人心共知儆惕矣,凡各衙门条例,有从前本严,而朕改易从宽者,此乃从前部臣定议未协,朕与廷臣悉心斟酌而后更定,以垂永久者,应照更定之例行,若从前之例本宽,而朕改易从严者,此乃整饬人心风俗之计,原欲暂行于一时,俟诸弊革除之后,仍可酌复旧章,此朕本意也。向后遇此等事,则再加斟酌,若有应照旧例者,仍照旧例行。自今以后,实愿内外亲贤股肱大臣,念朕朝乾夕惕之苦衷,仰答皇考圣祖仁皇帝利益社稷苍生之诚念,各秉忠良,屏除恩怨,一心一德,仍如朕在位之时,共相辅弼,俾皇太子弘历成一代之令主,则朕付托得人,追随列祖皇考在天之灵,亦可不愧不怍矣。

弘历仰承祖宗积累之厚,受朕训诲之深,与和亲王弘昼,同气至亲,实为一体,尤当诚心友爱,休戚相关,亲正人,行正事,闻正言,勿为小人所诱,勿为邪说所惑,祖宗所遗之宗室宜亲,国家所用之贤良宜保,自然和气致祥,绵祖宗社稷万年之庆矣。庄亲王心地醇良,和平谨慎,但遇事少有担当,然必不至于错误。果亲王至性忠直,才识俱优,实国家有用之材,但平日气体清弱,不耐劳瘁,傥遇大事,诸王大臣当体之,勿使伤损其身,若因此而损贤王之精神,不能为国家办理政务,则甚为可惜。

大学士张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其纂修圣祖仁皇帝实录,宣力独多,每年遵旨缮写上谕,悉能详达朕意,训示臣民,其功甚钜。大学士鄂尔泰,志秉忠贞,才优经济,安民察吏,绥靖边疆,洵为不世出之名臣,此二人者,朕可保其始终不渝,将来二臣,着配享太庙,以昭恩礼,其应行仪制,悉遵成典,持服二十七日释服,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以上内容引自《清世宗实录》。

雍正帝是清朝第五位皇帝,入关定都北京后的第三位皇帝,在位13年,死后上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主谥号为“宪”,简称世宗宪皇帝。

雍正帝突破性的创建秘密立储制度,是提前写下传位密旨,密定储君,等到皇帝驾崩以后,再将其公示,因此雍正帝虽然是暴死,但是他提前留下传位密旨,所以皇四子弘历也就是之后的乾隆帝顺利继位。值得一提的是这位清世宗雍正帝之死,应该跟明世宗嘉靖帝之死一般,都是跟长期服用丹药有很大关系,只不过嘉靖帝类似于慢性中毒,雍正帝则是应该是用药太猛而暴死,这点从乾隆帝继位第二天便急匆匆将宫中炼丹道士驱逐,并且严厉警告他们不得胡说八道,就可以看出一二。

秘密立储制度的好处是可以避免皇子之间出现夺嫡情况,不会再重演康熙年间的九子夺嫡之事。但是坏处很明显,就是为了防止皇子权力太大出现夺嫡之事,所以自雍正和乾隆两朝开始,对于皇子限制很大,皇子没有实权,干预不了太多政务,因此密定储君往往没有太多参政经验,不能提前培养出自己的班底,所以这种环境下成长的皇帝,往往很难出现雄才大略之主。

不同于康熙遗诏由隆科多口述润色而成背后的重重迷雾,雍正遗诏因为是由雍正帝提前所留的传位密旨润色而成,大体是雍正帝在传位密旨写的原语,只是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改,所以雍正遗诏足以证明弘历的继位并没有争议。尤其是在雍正八年,雍正帝病重之际,当时甚至认为自己挺不过去,所以曾经召唤诸王大臣“面谕遗诏大意”,因此不同于父亲雍正帝继位时诸王大臣都是不服,甚至康熙帝的表弟鄂伦岱都将雍正帝的谕旨扔在地上,乾隆帝身为密定储君是朝野上下早已默知的事情,他继位也是水到渠成。

这份遗诏最为出名之处在于记载令汉大臣张廷玉配享太庙,《清高宗实录》记载,根据传位密旨润色雍正遗诏之时,乾隆帝要将传位密旨中的张廷玉和鄂尔泰配享太庙的内容也写入遗诏,当时张廷玉和鄂尔泰认为这样不合适,所以一度“屡行固辞”,最后在乾隆帝坚持之下,二人配享太庙的内容也被写入昭告天下的遗诏之中,可谓是乾隆帝进一步给予二人的殊荣,更是雍正帝给予张廷玉的旷世殊荣,使得张廷玉成为清朝268年历史之中,唯一一位配享太庙的汉大臣。

由此可见雍正帝对张廷玉的器重,从这里也可以侧面看出雍正帝如同他的父亲康熙帝一般,站位并不单一,用人方面不偏向于自己是八旗最大主人的定位,而是兼顾汉地天子这一定位,十分重用汉臣,不只是文有张廷玉,武还有拜大将军者,可以节制满洲士卒的岳钟琪。而雍正帝之后的乾隆帝则是站位单一,偏向于自己是八旗最大主人这一定位,并且提倡贵族治国,是重用满大臣和外戚,汉大臣的向上空间不复雍正年间的欣欣向荣,开始游走于边缘之间。

从这里来看,雍正帝虽然没有与年羹尧成就君臣知遇的佳话,并且最后反目成仇,但是他与张廷玉的融洽相处,还有最后的遗命其配享太庙,也算是成就了一段君臣知遇的佳话。

雍正遗诏还有三大特色,分别是人事安排、对于严苛治国的反思和更正、对于弟弟和儿子最后的温情。

一、人事安排

在遗诏中雍正帝提及“内外亲贤股肱大臣”要“共相辅佐,俾皇太子弘历成一代之令主”,虽然乾隆帝继位时已经25岁,对比顺治帝6岁继位,康熙帝8岁继位,这是一个很成熟很合适的年纪,但是对于45岁才继位的雍正帝来说,这是一个太过年轻,还不成熟的年纪,尤其是雍正帝在位时期限制皇子权力,使得弘历并没有太多参政经验,所以雍正帝并不认为乾隆帝可以独当一面,还是需要有人辅佐,至于人选就是庄亲王允禄、允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这点应该在传位密旨中提及,但是遗诏中并没有具体提及,只是说的隐晦不清。

因此根据《清高宗实录》记载,乾隆帝继位以后下谕:“皇考遗命,着庄亲王、果亲王、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辅政。朕思鄂尔泰系因病解任调理今既辅政,着复任。”

有着摄政王多尔衮和辅政大臣鳌拜的前车之鉴,加之乾隆帝已经25岁,并非幼帝,所以这四位顾命大臣自然不敢担当辅政大臣,是坚决拒绝,最后是按照雍正帝刚刚登基时的前例称总理事务。

因为清朝自清太宗皇太极开始一直打压宗室诸王,尤其是入关后还出了一位差点篡位的皇父摄政王多尔衮,所以宗室诸王一直被打压,实际的行政权力是在负责行政机构的大臣手中,是以乾隆帝在位初期,实际是汉大臣张廷玉和满大臣鄂尔泰两位大臣隐然把持朝政,二人门生故吏遍天下,分别代表了汉臣势力和满臣势力,还好的是没有同气连枝,而是彼此看对方不顺眼,双方一度斗的如火如荼,初登大位的乾隆帝不熟悉政事,见二人没有联合起来,因此先冷眼旁观二人相斗,随着越来越熟悉政务,并且真正服从自己的人越来越多,乾隆帝最后彻底掌握朝政,做到真正的乾纲独断。

皇权一向是至高无上,并且是皇帝一人独享的,因此皇帝自然容忍不了其他大臣侵占皇权,因此顾命大臣的下场多是不好,张廷玉和鄂尔泰虽然不能说侵占了多少皇权,但毕竟是乾隆帝独揽大权路上的碍脚石,所以二人也或多或少受到乾隆帝的打压。

鄂尔泰幸运一些,在乾隆帝对他的厌恶越来越深之前,他于乾隆十年(1745年)病逝,因此乾隆帝对他的身后待遇还可以,赐谥号为文端,配享太庙,入祀京师贤良祠。乾隆二十年(1755年),鄂尔泰受到胡中藻狱影响,被撤出贤良祠,不过整体来说鄂尔泰该享受的都享受了,即使受到牵连也影响不大。

张廷玉则是倒霉了,随着时间日久,被乾隆帝越来越厌恶,是屡屡借题发挥的打压,连配享太庙的资格都被剥夺,最后是对其抄家,还好没有抄出什么反诗,经得起考验,所以乾隆帝说这是一场误会,乾隆二十年(1755年)张廷玉在凄凉晚景中去世,乾隆帝才算是最终放过他,依旧按照雍正帝遗命,命其配享太庙。

二、对于严苛治国的修正要求

雍正帝在位十三年,实施新政,进行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等政策,使得清朝国力大增的同时,也与知识阶级对立,成为孤家寡人一个。

他的继承者乾隆帝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背叛者”,因为乾隆帝继位以后,废除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政策,与知识阶级和解,从他的施政风格和言行来看,他崇拜祖父康熙帝,并不认可父亲雍正帝的政治理念,是处处效仿康熙帝,在位初期也是以宽仁治国,当然乾隆帝骨子里还是遗传有父亲雍正帝的严苛基因,因此到了乾隆十三年(1748年),随着心中的白月光即发妻孝贤皇后死后,乾隆帝开始变得暴躁起来,从此治国越来越严苛,不过即使如此,乾隆帝依旧崇拜的是祖父康熙帝,治国是刚柔并济,有父亲雍正帝的刚,更有祖父康熙帝的柔。

其实从雍正遗诏来看,乾隆帝也不算背叛了父亲雍正帝,因为遗诏中雍正帝在为自己的新政辩护之余,要求继位者对新政中严苛的地方再行斟酌,可以进行修正,要以宽仁为主,这么来看,乾隆帝继位以后对于新政的改变,进行宽仁治国,也不过是遵从父亲的遗愿。

遗诏这段内容,有点不太符合雍正帝的风格,使人一度认为是乾隆帝夹带私货,不过综合各方史料来看,的确是雍正帝的意思。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雍正帝生前就知道自己注定得不到好名声,会有滚滚骂名,但是并不在乎这些,依旧坚定不移的完成自己的目标,是骂名留给自己,好名声留给儿子乾隆帝,让乾隆帝继位以后宽仁治国,真是用心良苦,有着这样的父亲,乾隆帝还真是幸运。

三、对弟弟和儿子最后的温情

雍正帝是一个很“真”的皇帝,他不会伪装自己,会释放自己的阴暗面,也有阳光灿烂的一面。他可以冷血无情的打压政敌,诸如毫不掩饰的将九弟胤禟下狱折磨致死。他也可以情深义重,对十三弟怡亲王胤祥是无比信任和重用,将其王爵定为世袭罔替,这是清朝第一个恩封的铁帽子王,可谓是兄友弟恭的佳话。

在遗诏之中,雍正帝也是体现出他感情细腻的一面,他先是提及五子弘昼与乾隆帝“同气至亲,实为一体”,要求乾隆帝“诚心友爱”这位弟弟。又是特别提及两位弟弟庄亲王和果亲王。

说起来这两位弟弟是除却怡亲王胤祥之外,与雍正帝关系最好的弟弟。点评十六弟庄亲王允禄心地善良,是个谨慎之人,不过遇事少有担当,但是不至于犯错误,意思让乾隆帝用这位十六叔时要发挥其才,可以负责需要小心谨慎的事务。

看似没有什么关心之语,但雍正帝可是给了十六弟允禄一个铁帽子王,第一代庄亲王为清太宗皇太极第五子硕塞,为开国八大铁帽子王,也就是靠着军功得到世袭罔替资格的王爵,第二代庄亲王为硕塞长子博果铎,博果铎无嗣死后,有四个亲侄子,结果雍正帝却将血缘关系疏远的允禄过继给博果铎,使他成为第三代庄亲王,这对允禄来说可谓泼天的富贵,毕竟有清一代,开国八大铁帽子王,中叶恩封一位铁帽子王,晚期风雨飘摇之际恩封三位铁帽子王,一共也就是只有十二位铁帽子王而已。

对于十七弟果亲王允礼,雍正帝则是满满的关怀之语,高度评价允礼是贤王,是有用之才不说,更是强调他的身体不好,不能太过劳累,所以大家要体谅他,不要让他累着,不然若是身体生病,不能为国家办理政务,那样就太可惜了,能在交代皇位继承人的传位密旨中耗费这样的字数,让大家体谅弟弟,不要让弟弟过度劳累,这应该是历史上独一份了,可谓是雍正帝对心爱弟弟最后的温情。

雍正遗诏的昭告天下,也意味着雍正帝的时代正式结束,乾隆帝的时代正式拉开序幕,这位既自信又自卑的皇帝,英明神武和昏庸无能两种截然不同的基因在身上互相夹杂,壮年睿智的展现自己雄才大略的一面,亲手将清朝推向巅峰,可是晚年又展现自己昏聩一面,肆意挥霍,好大喜功,亲手营造出官员开始成系统贪污的局面,使得官逼民反成为常态,最后一场白莲教起义,使得清朝从盛世快速走上中衰之世,可谓是开启了辉煌,结束了辉煌,再走向了衰败,是盛世之主,更是中衰之主。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0 阅读: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