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新疆后,王震打开监狱,对一死囚说:你来当总指挥,我当副手

甜橙小萌主 2025-01-14 13:56:37

1949年,新疆在和平解放后百废待兴,如何重建经济、稳定民生,成了摆在领导人面前的艰巨难题。

王震将军临危受命,带领队伍稳定局势,甚至亲自前往监狱,对狱中的一位死囚说:你来当总指挥,我来当副手。

这位死囚是谁?王震将军为何让他当总指挥?

王胡子请缨

1949年春,七届二中全会上,有一个难题摆在众人面前:解放新疆,稳定局势,重建经济。

新疆,这片横亘祖国西北的广袤土地,自晚清以来长期处于混乱与割据的状态。

这里地势险要,却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却满目荒凉;各民族文化交织,却历史遗留问题众多。

新疆的复杂局势,成了新中国筹建之际的一块烫手山芋,与会的将领们沉思良久,却没有人敢主动提出解决办法。

在一片沉默中,一位身材高大的中年将领站了起来,挺直了腰板,用洪亮的声音打破了会场的寂静:“请让我去!”

众人抬头看去,这人正是王震——那个从南泥湾走出来的“王胡子”。

“我熟悉边疆事务,有信心完成任务!”他话音未落,就用力敬了一个军礼,目光坚定。

毛主席看着他,眼中闪过欣慰,王震作为359旅的旅长,曾带领部队开发南泥湾,将荒凉的山地改造成良田沃土,成为陕甘宁边区的美谈。

战争年代,他是身经百战的悍将,敢打敢拼;和平建设中,他又是能种田、会开荒的实干派,如今这个任务,确实非王震莫属。

1949年9月,王震带领解放军第一兵团踏上了征程,为了更快到达新疆,王震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险但距离更短的路线——翻越祁连山。

进入西北后,天候越发严酷,长途跋涉让每个人都疲惫不堪,许多战士甚至在行军途中出现了冻伤。

王震身先士卒,与战士们同吃同住,为了激励队伍,他干脆在大雪中走到队伍前列,扛起自己的行囊,高声喊道:

“弟兄们,再走三天,我们就能吃热乎的饭,睡热乎的觉!坚持住!”

夜晚,大部分战士将薄薄的军大衣裹在身上,三五人挤在一起取暖,而王震则坐在篝火旁,用树枝画地图,反复规划行军计划。

经过一场场艰难跋涉和战斗,王震和他的队伍终于抵达了新疆。

无煤可用

1949年深冬,王震刚率部进驻新疆时,映入眼帘的是一种令人窒息的贫瘠和荒凉:街头行人稀少,家家户户的门窗紧闭,炊烟稀薄。

一日清晨,王震在巡视途中注意到乌鲁木齐街头的集市异常冷清,寥寥几家摊位上摆放着零散的木炭和干草,更多的却是堆得像小山一样的马粪饼。

王震走上前,随手捡起一块马粪饼,问摊贩:“老乡,这些是干嘛用的?”

摊贩回答:“这就是冬天用来烧的啊,不然咋过日子?”

这短短一句话,听得王震心头一沉,他转身回到司令部,立刻召集了一场紧急会议。

他开门见山地对在场的干部们说道:“新疆的冬天冷得要命,可老百姓取暖全靠马粪饼!你们说,这像话吗?”

话音刚落,会议室内鸦雀无声,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如何作答,一名干部迟疑着站起来,小心翼翼地回答:

“马粪烧得快,也不暖和,可没办法,老百姓买不起木炭,更别说煤了。”

听到这里,王震猛地一拍桌子:“新疆怎么会没有煤?这么大的地界,难道连老天爷都没留点炭给百姓?”

但他随即又意识到,问题的关键并不是煤有没有,而是没有被开采出来!

他抬起头环视众人,问道:“我们有没有专业的地质队?谁能找到煤矿?”

一片沉默过后,有人小声说:“煤矿是有的,但我们这里的技术和设备都跟不上……没有专家,谁也不敢随便开挖。”

会议结束后,王震仔细研究着一张新疆地图,他的目光停留在天山周围。

新疆的煤炭资源大多集中在这一带,可这里却是地质条件复杂的山地,要找到矿藏并开采出来,需要专业人才和精密设备,但此时的新疆,缺乏的正是这些。

王震决定向中央求助,几天后,他联系到了时任地质工作委员会主任的李四光。

电话那头,李四光听完王震的讲述后,沉吟片刻,说:

“新疆的地质资源确实丰富,尤其是煤矿,但要找到合适的地方开采,需要非常专业的勘探队伍。”

王震赶紧问:“有没有合适的人选?能不能派到新疆来?”

李四光沉思片刻,缓缓地说:“我倒是有个学生,叫王恒升。他是地质学方面的专家,尤其擅长煤矿的勘探工作,不过……”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有些凝重,“不过我听说,他好像被关押在监狱里了。”

王震连忙追问:“为什么会被关?”

李四光答道:“我也不太清楚,好像是因为和国外有书信往来,被怀疑里通外国。”

王震听到这里,沉声说道:“不管他是什么身份,我都要见见这个人。”

监狱请专家

挂断电话后,王震沉思片刻,连夜来到监狱与王恒升见面。

王震坐下后没有废话,直接开门见山:“听说你是研究煤矿的专家?新疆有煤矿,但是没有开采技术,告诉我,你能不能找到煤?”

王恒升冷冷地看了他一眼,反问:“我只是个囚犯,您凭什么信我?”

王震没有被他的态度激怒,他放缓语气说道:

“你是囚犯,我不管;你有没有罪,中央会查清楚,但我现在只问你一句,新疆百姓需要煤,你愿不愿意出力?”

王恒升低下头,过了许久,才说:“如果条件允许,我愿意一试。”

听到这句话,王震拍拍王恒升的肩膀,意味深长地说道:“你要相信,我不是来看犯人的,我是来找人才的,如果你愿意为新疆人民出力,我会给你一个机会。”

这句话点燃了王恒升心中的希望,他郑重地点了点头,说:“我愿意为百姓做事,但我的案子需要您查清楚。”

就这样,王震开启了为王恒升平反的漫长之路,随后几天,他下令彻查案件,并亲自带人翻阅王恒升被定罪的档案。

通过这些文件,他发现当初的“罪证”不过是一些翻译不明的英文书信和外文资料,完全没有实际的通敌行为。

与此同时,王震还派人联系了几位王恒升提到的“证人”,其中包括他在抗战时期曾经救助过的三名共产党员战士。

很快,调查结果如实反馈回来:王恒升不仅没有里通外国,还冒险救下了三名战士,早年更是因拒绝国外高薪职位而毅然回国。

得到这些确凿证据后,王震毫不犹豫地召开了一场会议,在会上,他面对新疆管理层的反对声音,用不容置疑的语气说道:

“这是个清白的人,更是个懂地质、有能力解决我们燃眉之急的人才!我不管他曾经的档案写了什么,现在我要为他平反!”

最终,在王震的坚持下,王恒升得以脱罪,几天后,王震再次来到监狱。

他亲自打开牢门,对王恒升说道:“从今天起,你的清白已经恢复,新疆需要煤矿,你来当总指挥,我来当你的副手!我们一起干!”

这句话让王恒升愣住了,他连声说道:“司令,我一定不负您所托!”

开采六道湾

王恒升走出监狱后,召集了几十名解放军战士组成勘探小组,带着地图、仪器和笔记本,第一站便直奔乌鲁木齐附近的六道湾。

这片区域虽早在抗战时期就被他粗略探勘过,但其矿层的深浅、煤质的优劣以及可开采性,都需要重新仔细研究。

初到六道湾,王恒升蹲下身,抓起一把土壤,仔细搓揉着,随后扬起手指了指远处的山脉:

“这里埋藏的煤,绝对不会浅,但我们需要验证深度,确认位置。”

工作开始后,王恒升亲自带队,用简陋的工具一点点挖掘、取样,每天背着几十公斤重的仪器,带领小组翻山越岭,仔细记录土壤的变化和矿藏的分布。

终于,在连续勘探了近一个月后,王恒升站在六道湾的一处矿坑边,笑着宣布:

“就是这里!这片矿藏不仅有煤,而且煤质极佳,适合民用!”

六道湾的矿藏被确定后,王恒升迅速拟定了一份开采计划。

这片矿藏埋藏于地下30米处,挖掘的难度不小,更重要的是,新疆当时缺少现代化设备,靠人力完成开采无疑是个艰巨的任务。

王震看了计划书后,果断拍板:

“不用多说,先开干!技术设备可以慢慢补,但老百姓的寒冬等不了。”

在王恒升的带领下,一支由解放军战士组成的临时煤矿队成立了,每天清晨,队员们顶着零下几十度的低温,扛着锹镐和绳索开始作业。

开采的艰辛却远超想象,矿坑越挖越深,冰冷的地层常常冻结工具,每挖一铲都要费上好几倍的力气。

王恒升几乎每天都站在矿坑里,和战士们一起挥动镐头,他的手上很快磨出了厚厚的血泡,有人劝他:

“王总指挥,您在指挥室就好,别累着自己。”

他却大声说道:“别管我是不是指挥,今天在这儿的,都是挖煤的人!”

经过近四个月的日夜奋战,新疆第一座国营煤矿——六道湾煤矿终于投入使用。

六道湾煤矿日产量达到400吨,足以解决乌鲁木齐及周边地区的取暖问题。

从此以后,百姓们不再依靠烧马粪过冬,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燃煤取暖。

在建设新疆的过程中,王震为王恒升平反的故事已经成为传奇,但他对人才的渴求远不止于此。

无论是起义后的旧军官,还是技术出身的知识分子,只要愿意为新疆出力,王震都不吝给予信任和支持。

在王震的影响下,大批知识分子投身新疆的建设事业,为这片土地的繁荣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之后王震离开了新疆,但在天山脚下,他的故事、他的精神,永远温暖着新疆的土地和人民。

0 阅读: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