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150毫米重迫击炮的作用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军武大菠萝 2024-12-23 12:52:42

看到网上不少文章对民国时期150毫米重迫击炮的描述,觉得过于夸大了,不能简单看口径大就吹捧得神乎其神。这里写点文字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不到之处请军迷们多指点。

首先,先简单介绍一下民国时期的150毫米重迫击炮,其实不只是一个型号,而是一个系列,先后有几十年的生产历史。最早的生产记录是1922年东北兵工厂生产的,在英国著名迫击炮专家、英国陆军上尉弗朗西斯·沙敦协助下完成的,被命名为辽造11式150毫米迫击炮。该炮生产了不少,被广泛用于军阀混战,特别是对直系部队作战(直奉大战)。因为150毫米重迫击炮可以击毁当时大部分的土木工事。

辽造11年式150毫米迫击炮

1927年,东北兵工厂​​又推出了改进型号——辽造16式150毫米迫击炮。辽造16式150毫米迫击炮重新设计了炮架,并增加了炮车(搬运车和弹药车),显著提升了机动性,性能更加出色。

看到张作霖的东北军配备了150毫米重迫击炮后,其他军阀部队,如冯玉祥的西北军、阎锡山的晋绥军自然不甘落后,也开始生产150毫米重迫击炮,迫击炮的技术门槛相对较低。西北军主要在巩县兵工厂生产,称为巩造150毫米迫击炮。晋绥军则在太原兵工厂生产,称为晋造150毫米迫击炮。1930年的中原大战,这两种150毫米重迫击炮投入使用,对蒋介石的蒋军威胁很大。当时蒋军火炮比较少,优点是机枪多,特别是轻机枪数量很多,每步兵连平均达到6挺。

炮身确实很粗

抗战中后期,国军火炮损失很大,由于缺乏身管火炮生产能力,国府兵工署随后打起了生产150毫米重迫击炮的主意。由于缺乏材料,第五十工厂将军械库保存的废旧150毫米迫击炮集中起来修造,口径改为152毫米,并设计带有缓冲器装置的炮架取代车轮,将整炮改为可拆卸的三大部分,以利于山地作战时人工搬抬,还配备瞄准装置,增加命中率。于1940年改制成功,定名为29式150毫米迫击炮,具体有1900毫米、1600毫米、1450毫米三种身管型号。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也生产过150毫米重迫击炮,太行兵工厂出品,称为太行造150毫米迫击炮。从外形观察应该是仿制辽造11式150毫米迫击炮,因为缺乏原材料,数量不多,只有19门。

接着说说这些150毫米重迫击炮的技术含量,其实只要看过相关历史照片,就可以知道大概了。说句不好听的,就是小作坊生产、工艺很粗糙。对比一下同时期生产的民20式82毫米迫击炮,150毫米迫击炮的生产工艺明显不行。这是什么原因呢?除了缺乏加工设备外,更缺乏设计经验,因为150毫米迫击炮没有仿制对象。最早的辽造11式150毫米迫击炮其实是在一战时期堑壕迫击炮的基础上改进的,技术已经落伍了,并且连缓冲器装置都没有。

法国布朗德120毫米迫击炮

同时期的国外重型迫击炮是120毫米口径(法国、苏联、德国),就没有150毫米口径。日本倒是有几款150毫米重迫击炮,但要到上世纪30年代后期才有,而且设计图纸也不会给国府。所以当时中国的150毫米重迫击炮谈不上现代化设计,就是土作坊工艺。那民20式82毫米迫击炮为什么质量不错呢,因为有好的参照——仿制法国布朗德81毫米迫击炮,并且由于口径小、加工难度小多了。

再说说150毫米重迫击炮的威力,因为炮弹重20公斤上下,迫击炮炮弹装药占比高,炮弹威力还可以。但射程上就尴尬了,像辽造11式150毫米迫击炮的最大射程只有2200米,还不如81/82毫米迫击炮。性能最好的29年式150毫米迫击炮,长身管型号,炮管长度1900毫米,最大射程也不过3143米。要知道,民20式82毫米迫击炮的最大射程都有2800多米,加装药包后超过3200米。加上射速慢,150毫米重迫击炮的实战威力其实没想象中大。

再说一下机动性,150毫米重迫击炮由于炮太重,山地战时机动性很不佳、特别费人力。长身管型最重,放列全重310公斤,行列全重508公斤。短身管型最轻,但放列全重也有230公斤,行列全重则为477公斤。不过比起日本的150毫米迫击炮反而轻便多了,日本陆军的96式150毫米迫击炮重达700多公斤,不过96式150毫米迫击炮的最大射程接近4000米。

97式150毫米迫击炮

PS:奇怪的是,二战时期日本把96式150毫米迫击炮划分为中型迫击炮,重达700多公斤的中型迫击炮,比41式75毫米山炮还重很多。真是服了!

迫击炮材质的问题也说一下。民国由于工业底子薄弱,无法产合金钢,因此炮管质量就不佳(碳素钢)。抗战中后期生产的29式150毫米迫击炮,居然是以废旧炮管作为主料,因为失去工业城市后连碳素钢炮管也生产不了!甚至有些150毫米重迫击炮是拿火车的机车轮轴和货车车厢轮轴当炮管,将车轴用锯子锯成炮管需要的长度,然后再把锯好的车轴固定,用铣刀从小到大由浅入深,一点一点地完成套管内壁的精加工。所以质量自然不高了!

最后再说一下装备数量,150毫米重迫击炮的生产数量并不多,像抗战时期生产的29式150毫米迫击炮只有几十门。这点数量只能组成独立迫击炮部队,平均分配的话,一个步兵师都分配不到1门!

太行150毫米迫击炮

军阀混战时期,因为各路军阀普遍缺乏重型火炮(蒋军、东北军、晋绥军虽然有几百门75毫米山野炮,但大口径火炮很少),150毫米重迫击炮还是能大显神威。但到了抗战时期,150毫米重迫击炮就尴尬了,射程上连日军的92式70毫米步兵炮都很难压制,更不用说日军大量的75毫米,105毫米,150毫米口径身管火炮。加上日军有空中优势,因此150毫米重迫击炮的实际作用相当有限。

150毫米重迫击炮最好的一次战绩还是全面抗战前创造的。1932年淞沪抗战时,十九路军通过预先设伏的方式,用晋造150毫米重迫击炮击毁了日军两辆89式中型坦克。但这是特例,需要特定的场景(城市巷战),很难复制。另外1944年的腾冲战役中,国军使用29式150毫米迫击炮炮击日军据点也是一个战例,不过当时国军已经拥有制空权了,一个重迫击炮营携带了8000发炮弹从容炮击,根本不需要担心日军炮火反击。

综上所述,民国时期中国军队使用150毫米重迫击炮其实就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因为无法生产大口径身管火炮,只能用大口径迫击炮来弥补重火力上的不足。要是能大量生产装备射程远、威力大的150毫米、203毫米口径榴弹炮,谁愿意用这种粗制滥造的迫击炮。

1 阅读: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