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立者为袁仲贤,可 看出腿脚明显不便
韩斧,湖北汉川新河镇汉新村人,1917年11月出生,1938年由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介绍,只身到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又步行月余到达延安,编入洛川抗日军政大学六大队学习,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编入抗大一分校。同月,随抗大一分校东迁,到达山东沂蒙山区,任抗大训练部队长。1942年10月参加南墙峪突围。
1942年秋,敌人在多次“扫荡”失败之后,恼羞成怒,纠集更多的兵力,对我鲁中区进行大规模“扫荡”。在东起沂水,西至蒙阴,南抵临沂,北达莱芜的范围内,敌人反复拉网合围,妄图将我鲁中军区机关及部队一举歼灭。
10月27日,敌军集中万余重兵,合击我驻沂水县南墙峪一带机关部队。山东军区后勤部、鲁中二军区、新起义的一一一师一部及区中队、民兵、群众八千余人,被敌人拉网合围,压缩在南墙峪周围狭隘的山沟里。抗大一分校上干大队也被围进了合击圈中。
上干大队的学员是部队营团干部,进抗大培养提高,编为四个区队,共计170余人。大队长王泮清、政治委员罗野岗,副大队长徐奕贵。韩斧受训练部派遣,在反“扫荡”中,随上干大队担任军事教员。
战斗开始后,徐奕贵牺牲,韩斧代理副大队长,司东初任支部书记。韩斧在副校长袁仲贤领导下工作。袁仲贤曾多次负伤,行走不便。还有几名临产的女同志,也随队来到鲁中。
本来,上干大队在滨海区进行军政训练,因敌人佯动增兵,四处扬言要“扫荡”滨海,上级为避开敌人锋芒,才决定上干大队转移到鲁中沂水。没想到.敌人扬言“扫荡”滨海是假,集中兵力“扫荡”鲁中是真,致使上干大队陷入了敌人的合围。
上干大队到鲁中后,27日拂晓发现敌情,因情况不清,未能及时跳出圈外,至下午3、4四点钟,撤到鲁中高峰南墙峪山下。
这时,形势十分严峻,只有两个主峰在我手中,主峰北山有新一一一师的特务营扼守,与敌激战。周围其余山头已全部被敌人占领,空中有数架敌机轮番进行低空轰炸扫射,山头敌人的机枪火力可以交叉封锁。
我军活动范围是两个主峰之间的一条深沟,而沟内我军建制混乱,又多是非战斗部队,人群、马匹拥挤在一起,陷入困难境地。有的在包扎伤口,有的在焚烧文件,有的在清理行装,准备同敌人拼死一战。
上干大队的同志,毕竟都饱经战斗生活的锻炼,在危急的情况下,显得沉着镇定。没有一个人悲观,大家抱定一个决心:拼死也要突出重围,决不当敌人的俘虏!
为了缩小目标,减少伤亡,根据沟内拥挤混乱的状况,上干大队决定转移到南面的山沟。韩斧等几个身强力壮的同志在前面开路,刚爬上南山顶,就被西山头的敌人发现,“嗒嗒嗒”,立刻就是机枪连发扫射过来。敌人妄图用火力封锁住队伍的去路。
大家急中生智,不约而同地从山顶滚了下去。幸好有树枝草丛拦住,没有发生伤亡,至于刮破衣服、皮肤那就不在话下了。队伍先后来到沟底时,天已经黑了下来。
夜幕降临,敌人仍十分嚣张,他们在各个山头,点起了火堆,照得通明。山口村庄刺耳的马啼声、嚎叫声,杀猪宰羊的吼声,阵阵传来。狂妄的敌人,满以为他们的“拉网合围”快成功了,只等天亮以后发起总攻,搜山捉俘虏了!
在此危急关头,副校长袁仲贤镇静地召集大家分析敌情,研究突围方向。在这个时间之前,他就找群众调查。有两位农民说:“通向南山半腰有条小道,人可以行走,过去砍柴、放羊走过。”袁副校长对突围方向,早已胸有成竹,坦然自若。
大家研究后认为:天亮以后敌人一定搜山,拂晓前必须突出去;从山口出去,行走方便,但敌人重兵扼守,我又无战斗力,突围不会成功;如果从南面两峰之间的凹部突出去,可能是敌人薄弱点,且有羊肠小道可以行走,但危险性仍然存在。二者比较起来,后一种方案较适宜。大家意见一致,决心向南突围。
方针既定,决心已下,队伍就迅速地进行了准备。这时,大队长王泮清已同队伍失去联系,政委罗野岗臀部负伤,行动不便,具体的组织工作就由韩斧来承担。
韩斧首先向大家介绍了情况,讲明了队伍实施突围的方案,并提出了具体要求。然后他把30余名带步枪的同志编成战斗班排,做为突围时的武装掩护。司东初把伤员和孕妇组织起来,明确了互助任务。
当一切准备就绪后,北面和周围山凹的枪声,已逐渐远去。大家心里都明白:南墙峪被围军民,已纷纷开始突围了。
这天晚上月色朦胧,九、十点钟以后,山中开始降雾,整个山野迷迷茫茫,恰似突围施放的烟幕。韩斧向袁仲贤副校长报告“准备工作全部就绪”以后,袁副校长便果断地下达了开始突围的命令。
在紧张严肃的气氛中,袁副校长首先带领两位便衣侦察员和两名向导,从大家面前走过。步伐坚定,神态从容不迫的,好像是去参加一个会议,没有丝毫的惊慌失措,更增强了大家胜利突围的信心。
袁仲贤副校长和侦察员走在队伍的最前面,武装班排紧随其后,伤员、女同志一个紧跟一个,迅速地、静悄悄地向南插去,直奔两峰之间的凹部。
果然不出所料。当队伍走到两峰之间的凹部,在月光的反射下只见一片枯黄野草,几十米间隙.敌人没布置任何警戒。大家既高兴,又紧张。
时间,不容许有丝毫的犹豫,韩斧迅速将武装班排布置在两边警戒,以防止敌人可能下山扰乱,其他同志则跟随向导和袁仲贤副校长,快步前进。一会儿,掩护的班排也紧跟上来了!
不费—枪一弹.上干大队从敌人结合部钻出来,突围第一步牲利了!
突出包围圈后,大家对敌情的顾虑总算松了一口气,可一天的战斗疲劳和饥渴,却难以忍受。
走向哪里,是突围后又一重要决策问题。虽然带着军用地图,但由于在夜间东拐西转,已辨别不出当时所在的方位,很难正确判断敌情,做出下一步安排。还是那两位农民兄弟,给队伍提供了周围的情况,才使大家知道再往南走是通向沂水的公路,五更一过,天色将明,如再继续前进,则容易暴露目标,将前功尽弃。
袁副校长决定赶快找地方隐蔽。队伍大胆地选择了距公路二三里地的一片稀疏的马尾松山林,放好警戒,就在这里隐蔽休息。
次日中午,敌人的合围部队开始撤退。一队队敌人在大家眼前的公路上通过,大摇大摆,络绎不绝地撤回沂水县城。敌人万万没想到,他们精心策划围剿的对象,就在自己的眼皮底下。
尽管大家看着鬼子恨得牙痒,但因为是非战斗部队,又奔波了一天一夜,实在是精疲力尽,能突出重围保存自己,就已经是很大的胜利了,没必要再去寻机作战,只好便宜了敌人。
这次突围,抗大一分校上干大队没费一枪一弹,没损一兵一卒,创造了一个巧妙突围的战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