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M,中晚期心衰患者的新希望
撰文 赵学诚 刘芃 任景怡 郑金刚
插图 小徐
编辑 保健君
“王老先生,您可以回家了!记得下次来复查。”听到医生的话,王老先生舒了口气,脸上难得地露出轻松的笑容。王老先生是一名心衰患者,几个月前,这位年近八旬、一直爱运动的老人甚至连500米的路都走不动,憋气、水肿,睡觉平躺都成了奢望。然而,现在的他可以轻松下地活动,日常生活也逐渐恢复了正常。这一切的改变,要归功于一个名叫“CCM”的小装置。
心力衰竭
——生命“刹车器”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听起来像是“心脏罢工”,其实是心脏因为种种原因“干活”越来越吃力。我们的心脏就像一台泵,负责把富含氧气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可是,当泵的动力不足,血液供应不上,身体就会出现缺氧和淤血的状况,表现为活动后气喘吁吁、夜间不能平躺甚至脚踝水肿等。
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疾病,是被形象地称为“心脏病中的恶性肿瘤”级别的疾病,其5年生存率和某些癌症相当。
“劳累了就多休息,年龄大了活动量少点儿是正常的。”起初,很多像王老先生一样的心力衰竭患者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认为身体“有点累”是自然衰老的表现。实际上,这些症状很可能是心力衰竭的早期信号。
治疗心力衰竭:
从药物到“高科技”
得了心力衰竭,该怎么办?
医生通常会首先建议患者通过药物治疗、调整生活方式来控制病情。然而,对于部分患者,尤其是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中晚期重症患者来说,仅靠药物治疗常常难以奏效。王老先生的病情在确诊时已属于晚期心力衰竭,心脏功能几乎接近崩溃,治疗难度极高。对于这样的患者,既往缺乏有效的治疗选择,通常需要心脏移植或植入左心室辅助装置来维持生命。然而,这些治疗方式不仅需要复杂的外科手术,创伤大、费用高,还可能面临供体短缺或长期并发症等问题。
幸运的是,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一种低创伤、高效能的装置——心肌收缩力调节器(CCM),为像王老先生这样的患者提供了另一条希望之路。
CCM——
中晚期心衰患者的新希望
CCM,全名为心肌收缩力调节器,是一种能增强心脏收缩能力的微创植入装置。它通过发放特殊电信号,直接调节心肌细胞内钙离子的流动,改善心脏的“动力源”。更令人惊喜的是,CCM还可以逆转心肌纤维化、恢复心肌健康状态,从而进一步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简单来说,CCM的作用就像给一辆老旧的汽车换了一个全新的引擎,让“动力”重新跑起来。
CCM的亮点:
填补心衰治疗空白
CCM的出现,尤其适用于那些药物治疗效果差、心脏射血分数在25%~45%且心电图QRS波群较窄的中晚期心衰患者。此前,这类患者往往缺乏有效的治疗选择,而CCM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值得一提的是,CCM的植入步骤并不复杂、手术时间短,通常包括以下几步。
01
术前评估:通过超声心动图、心脏MRI等检查全面评估患者心功能和适应证。
02
电极植入:医生会在右心室通过静脉植入两根电极,分别连接到右心室的室间隔面。
03
脉冲发生器安置:将CCM的脉冲发生器植入皮下,通常位于右侧锁骨下方,与电极相连。
04
术后测试与调试:确保设备正常工作,发放合适的电信号。
整个手术仅需微创切口,术后恢复快,患者通常在短时间内即可出院,术后生活不受限制。患者回家后每周只需充电1小时,设备就可以稳定运行。
CCM植入的副作用较小,主要包括植入部位短暂疼痛、感染风险及极少数电极移位或脉冲发生器故障,发生率低且可控。相比心脏移植等手术,创伤和风险均显著减少。
CCM助心衰患者重获新生
王老先生就是一个典型的受益者。在医生为他植入CCM后,仅仅几天时间,他的射血分数从27%提高到了39%,呼吸困难明显缓解。他终于可以一觉睡到天亮,不再被憋醒或需要端坐入睡。
术后1周,王老先生已能轻松下地行走,6分钟步行距离从术前的不到100米提升到262米。3个月后,王老先生的心脏射血分数进一步上升到45%,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如今的他不仅能和老朋友一起打乒乓球,还能外出旅游、下厨做饭,生活重新充满了希望。
用科技点亮“心”希望
在过往,面对心衰这一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医生往往感到束手无策,患者及其家庭也常常陷入绝望之中。然而,随着医学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和治疗方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心衰患者开辟了多条全新的治疗路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的希望与康复的可能。目前,CCM这项新技术在越来越多的心力衰竭患者中得到了应用,不仅延长了患者的生命,更让他们的生活回归了正常。
此内容为医学科普,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
专家简介
郑金刚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日友好医院心脏科主任。兼任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科技部国际合作评审专家,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创新器械评审专家,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共病精准诊疗分会会长,北京医师协会心血管分会副会长,北京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常委,北京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危急重症学组组长,中日友好医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医促会心血管分会常委,北京医学会出血与凝血分会副主任委员。
赵学诚
中日友好医院心脏科副主任医师。兼任北京市医学会心血管重症学组委员、中国ECMO联盟第一届专家委员会委员等。
专业方向涵盖心脏重症、心力衰竭器械治疗及冠脉介入等领域。作为主要研究成员,参与了透析合并冠心病介入治疗现状及预后多中心研究、基于人工智能解析多模态数据构建右心衰竭无创精准诊断体系等重要课题。
阅读《中老年保健》杂志2025年第1期可了解更多详细内容
以上为《中老年保健》杂志原创作品,如转载须获得本刊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