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原是清朝小知县,后来成民国大总理,新中国成立后,还更加风光

风华评过去 2024-11-09 18:40:33

他原是清朝小知县,后来成民国大总理,新中国成立后,还更加风光

1961年,北京中南海。一场看似普通的寿宴,却引发了一连串的疑问。九十岁高龄的朱启钤,身边簇拥着中央和地方要员,连周恩来总理都亲自出席。这位老人究竟是何方神圣?为何能获得如此殊荣?更令人惊讶的是,他曾是清朝的小知县,却在民国时期成为大总理,新中国成立后依然风光无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是如何完成这样不可思议的身份转变的?

时光倒流,我们来到1964年。

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一场庄严肃穆的葬礼正在进行。墓碑上刻着“朱启钤之墓”。周恩来总理亲自献上了一个茉莉花环。这一幕,让在场的群众都惊呆了。要知道,能葬在八宝山的可都是“大人物”啊!

谁能想到,这位享受国葬待遇的老人,曾经只是个默默无闻的清朝小知县?

再往前推20年,抗日战争如火如荼。北京城内,一位老者正在挑灯夜战。他不是在制定什么抗日策略,而是在画图纸!没错,就是画图纸。这位老者就是朱启钤。

他连夜召集北京最好的建筑师,要把明清两代现存的文物建筑都画成图纸,做好精确记录。有人不解,这种时候画什么图纸?朱启钤却说“历史上,宫室都难逃兵祸之灾,我一定要尽力守住北平这座老城。”

这话要是让日本人听到,怕是要气得跳脚。你一个老头子,凭什么说守住北平?可事实上,朱启钤还真就做到了。他用笔和纸,为北京的古建筑留下了最珍贵的记录。

要说这朱启钤,可真是个奇人。放在现在,大概就是个“收藏控”。你看人家收藏的不是古董玩意儿,而是一座座古建筑!

再往前推30年,1934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正在全国各地跑来跑去,寻找、记录、保护古建筑。每到一处,他们身后都紧紧跟随着一个人的身影——没错,又是朱启钤。

有人说,梁思成夫妇是中国古建筑保护的先驱。可要是没有朱启钤这个“幕后大佬”,他们哪有机会到处跑?要知道,朱启钤可是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这个学社,就是专门研究中国古建筑的。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朱启钤搞建筑,还真跟他小时候的一个“怪癖”有关。这位大佬,从小就迷上了刺绣!你没听错,就是女孩子玩的那种刺绣。他跟着外祖母学刺绣,看得入迷。这份对细节的执着,让他后来在建筑学上有了独特的眼光。

再往前推40年,1894年。23岁的朱启钤跟着姨父去四川参与了人生第一个水利工程。看到老百姓遭受自然灾害的苦难,他萌发了用建筑学造福民众的理想。这一年,他成为近代史上第一代“建筑人”。

要说这朱启钤,可真是个有想法的主。1912年,他当上了袁世凯政府的大总理。上任第一件事,就是要改造北京城。

当时的北京城,那叫一个乱啊!城里连个公共厕所都没有。朱启钤二话不说,搞了个“厕所革命”。这下可好,北京城总算是有地方方便了。

不仅如此,朱启钤还在护城河两岸种满了杨柳,让北京城一下子绿了起来。他还把荒废已久的社稷坛改造成了中山公园,这可是北京城的第一个公园啊!开放那天,全城百姓都跑来看热闹,场面那叫一个壮观。

有人说,朱启钤这是在做好事。可在当时,可不是所有人都这么想。有些保守派就不乐意了,说他这是要坏了北京的风水。朱启钤才不管这些,他知道建筑不光是为了当下,更要放眼未来。

就这样,朱启钤一路走来,从清末到民国,再到新中国,每个时代都活得精彩。他用建筑的语言,为我们留下了最珍贵的文化遗产。

1964年,朱启钤去世。周恩来批准将他安葬在八宝山,并亲自献上茉莉花环,以示敬意。

有人说朱启钤是个会做官的主,看看人家,从清朝小知县一路做到民国大总理,新中国成立后还当上了政协委员,这官做得,简直就是教科书级别的啊!可要是你这么说,怕是要让老朱同志哭笑不得。他啊,不是会做官,是真的会做人。无论局势如何变化,他始终坚持做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这份初心,才是他能够穿越三个时代,始终屹立不倒的真正秘诀。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