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解放初期,咱们最不缺的,就是顶尖的打仗高手!
要问林彪、粟裕、彭德怀,哪个打仗更厉害?
就好像问,关羽、赵子龙、张飞,谁排第一?
一、林彪:战场上的谋略鬼才林彪在中国军事史上,是个争议颇多但又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军事谋略和指挥风格独具一格。
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战场,堪称他军事生涯的巅峰舞台。
刚到东北时,局面乱成一团麻,困难重重。
国民党军队有美国撑腰,装备精良,兵力众多,占据着大城市和交通要道。
而共产党军队这边,装备差,兵力分散,在当地群众基础也不扎实。
林彪很清楚,这种情况下,不能和国民党军队硬刚,于是想出了“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法子。
这一招看似后退,实则暗藏玄机。
他放弃大城市,带着部队到中小城市和农村去,发动老百姓,建立根据地,积攒力量。
这样既躲开了国民党军队的锋芒,减少了损失,又为后面的反击,筑牢了群众基础和物资根基。
辽沈战役中,林彪的军事才能,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开始,林彪对攻打锦州有点犹豫,毕竟锦州的国民党守军兵力雄厚,而且援军能从四面八方快速赶来,他担心一旦进攻受阻,东北野战军就会陷入危险境地。
不过,在毛泽东多次发电报劝说下,林彪最终下定决心,全力投入锦州战役。
他精心布局,巧妙安排兵力。
用 2 纵、3 纵、7 纵、8 纵、9 纵,6 纵 17 师以及炮纵主力,总共 16 个步兵师,大约 25 万兵力组成攻城队伍,向锦州城发起猛烈攻击。
像 2 纵这样的精锐部队,和攻坚能力最强的 6 纵 17 师,担任主攻任务。
同时,为了阻拦沈阳廖耀湘的第 9 兵团增援锦州,林彪安排 5 纵、6 纵(缺 17 师)、10 纵、1 纵 3 师以及几个独立师在沈阳周边,通过运动侧击、尾击、阻击等战术,拖住敌人前进的步伐。
在锦西葫芦岛方向,林彪把原本要去山海关的 4 纵调到塔山,坚守阵地,一步也不让。
4 纵在塔山和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激烈拼杀,他们毫不畏惧强敌,顽强抵抗,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固防线,成功挡住了国民党军队的增援,为锦州战役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林彪还琢磨出了“一点两面”、“三三制”、“三猛战术”、“三种情况三种打法”、“四快一慢”、“四组一队”等,六大战术原则。
这些战术原则,从提升部队最基本作战单元的能力入手,涵盖了战斗、战役乃至战略的各个方面,让部队在战场上更能打、更会打。
比如“一点两面”战术,就是说进攻的时候要有多个攻击点,但主要兵力要集中在关键的主攻点上,同时从两面(也可以是三面四面)包围敌人,争取把敌人全部消灭。
攻打锦州的时候,林彪用这个战术,把兵力集中在主攻方向,从多个方向包围锦州城,把国民党守军逼得走投无路,最终成功拿下锦州,为辽沈战役的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军队建设方面,林彪对部队要求极其严格,特别重视培养纪律性和战斗作风。
他常说“没有勇敢就谈不上战术”,鼓励士兵在战场上要勇猛冲锋,不怕牺牲。
同时,他也很注重战术的运用和总结,每次战斗后都会分析反思,不断完善作战方案,提升部队的作战能力。
在他的严格要求和精心培育下,东北野战军逐渐成长为一支纪律严明、作战勇猛、战术高超的强大军事力量,在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赫赫战功。
二、粟裕:大兵团作战的无敌战神粟裕在中国军事史上,也是大名鼎鼎,他凭借卓越的军事智慧和无畏的战斗精神,在华东战场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赢得了“战神”的美名。
他的军事才能和林彪相比,各有千秋,在某些方面,甚至更出彩。
苏中战役中,粟裕一战成名,打出了“七战七捷”的辉煌战绩。
1946 年,国民党军队仗着人多装备好,对苏中地区发动进攻,想一举消灭粟裕的部队。
可粟裕巧妙运用避实击虚、声东击西等战术,灵活指挥部队,在短短一个半月里,连续七次打败敌军,消灭了 5.3 万多敌人,打破了国民党军“速战速决”的幻想,极大地鼓舞了我军士气,为解放战争初期的战略防御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也充分展示了,他高超的军事指挥水平,和对战场局势的精准把握能力。
孟良崮战役,是粟裕军事生涯的经典之役。
1947 年,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蒋介石调集重兵,气势汹汹。
其中张灵甫率领的整编 74 师,作为王牌部队,装备先进,战斗力强,孤军深入,十分嚣张。
粟裕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个绝佳战机,果断决定集中优势兵力,对 74 师发动“猛虎掏心”战术,把它围困在孟良崮山区。
尽管国民党军,迅速调来了 10 个整编师增援,但粟裕毫不退缩,坚决执行“集中力量歼灭 74 师,宁可放走 25 师,不能放走 74 师一个连”的作战方针,带领华东野战军各纵队与敌军展开殊死搏斗。
在这场战役中,粟裕充分利用孟良崮的山地地形,巧妙部署兵力,让 74 师陷入绝境。
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华东野战军,凭借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卓越的军事智慧,全歼整编 74 师,击毙师长张灵甫,一下子扭转了华东战局,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军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信心。
淮海战役,更是粟裕军事指挥艺术的巅峰之作,也是他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的不朽贡献。
战役刚开始,粟裕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发现驻扎在新安镇的黄百韬部有西撤徐州的迹象,为了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战机,他果断决定提前两天发起淮海战役,成功将黄百韬兵团,合围在徐州以东的碾庄地区,为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在战役过程中,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承担了主要作战任务,面对国民党军的重兵集团,他灵活运用战术,巧妙组织兵力,和中原野战军紧密配合,逐个围歼国民党军的各个兵团。
他精心策划了一系列作战行动,像对黄百韬兵团的围歼战、对杜聿明集团的追击战等,在每一次战斗中,都展现出了卓越的指挥才能,和果断的决策能力。
据统计,在淮海战役中,粟裕指挥的部队,歼敌数量占解放军歼敌总数的 80%以上,为战役的最终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也为新中国的成立,筑牢了根基。
粟裕的军事才能,不光体现在出色的战役指挥上,还体现在,对战略全局的深刻理解和精准把握上。
他善于从战争的宏观形势出发,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劣,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战略决策。
比如,在解放战争初期,他提出内线作战的战略方针,主张依靠解放区的有利地形和群众基础,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这一方针在实践中成效显著,为我军在战争初期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军事指挥风格上,粟裕以灵活多变、善于创造战机而闻名。
他不被传统战术模式束缚,敢于根据战场实际情况,大胆创新作战方法。
无论是苏中战役的“七战七捷”,还是孟良崮战役的“猛虎掏心”,以及淮海战役中的精彩作战行动,都充分体现了他灵活多变的战术风格,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
他擅长捕捉战场上稍纵即逝的战机,迅速做出决策,让敌人防不胜防,陷入被动挨打局面。
这种敏锐的战机捕捉能力,和果断的决策能力,使他在战场上屡建奇功,成为国民党军的强劲对手。
此外,粟裕还非常重视军事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善于总结战争经验,把实践中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为我军的军事理论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提出的一些军事思想和理论观点,如“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打大歼灭战”等,对我军的作战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我军军事理论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彭德怀:英勇无畏的钢铁元帅彭德怀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英雄楷模,他以钢铁般的意志、无畏的勇气和卓越的军事智慧,铸就了一座不朽的丰碑,深受广大民众的衷心爱戴和敬仰。
抗美援朝战争中,彭德怀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领导风范。
新中国刚成立,国内正忙着搞建设,美国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先进武器装备,悍然发动对朝鲜的侵略战争,还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严重威胁到我国的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
在这危急关头,彭德怀临危受命,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毅然率领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
在朝鲜战场上,彭德怀面临的局面极其艰难。
志愿军的武器装备和美军相比差得太远,后勤保障也困难重重。
美军有飞机、大炮、坦克等先进武器,掌握着制空权和制海权,对志愿军的行动进行狂轰滥炸,给志愿军的作战和后勤补给造成了极大阻碍。
但彭德怀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他凭借丰富的作战经验和敏锐的军事洞察力,制定了一系列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巧妙运用夜战、近战、运动战等战术手段,避开美军的强大火力,发挥志愿军的近战优势,给美军以沉重打击。
第一次战役中,彭德怀指挥志愿军利用美军的轻敌心理,采用“示弱诱敌”战术,把美军引到预定战场,然后突然发动攻击,打了美军一个措手不及,取得了初战胜利,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志愿军的士气和全国人民的信心。
第二次战役中,彭德怀精心策划“迂回包围、穿插分割”战术,指挥志愿军 38 军 113 师长途奔袭,插到美军后方,切断了美军的退路,与正面部队形成对美军的包围之势,最终取得战役的重大胜利,一举扭转了朝鲜战局,迫使美军从进攻转为防御,为后续作战奠定了基础。
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彭德怀指挥志愿军进行了五次战役,把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赶回“三八线”附近,迫使美军代表同意签订停战协议,为保卫祖国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彭德怀的勇猛和坚韧,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也表现得非常突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领导平江起义,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 5 军,担任军长兼第 13 师师长,随后带领部队在湘鄂赣边界开展游击战争,建立革命根据地,为红军的发展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他担任八路军副总司令,协助朱德总司令指挥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多次指挥部队与日军激烈战斗,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为保卫祖国领土和民族尊严立下了赫赫战功。
解放战争时期,他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指挥部队参加了保卫延安、解放西北等一系列重要战役,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解放全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彭德怀的军事才能,不仅体现在战场上的指挥若定,还体现在他对军队建设和军事理论的深刻理解与实践上。
他重视军队的思想政治建设,强调军人的革命精神和纪律性,培养了一支,具有高度政治觉悟和顽强战斗意志的军队。
他还注重军事理论的研究和创新,结合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许多具有指导意义的军事思想和理论观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彭德怀一生光明磊落、无私无畏,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
他严于律己、克勤克俭,不追求个人名利和享受,把全部心血和精力,都奉献给了中国的革命事业和人民的幸福。
他的崇高品德和伟大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宝贵财富。
四、 多维对比:各展神通的军事智慧林彪、粟裕、彭德怀三位将领所处的战争环境、作战任务以及指挥的部队特点都不一样,这使得他们在战略眼光、战术风格、指挥特点等方面各有千秋,不能简单地说谁更厉害。
(一)从战略眼光来看。
林彪在东北战场初期的“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策略,显示出他对战争形势的深刻洞察,和对根据地建设的重视,为后来的战略反攻打下了基础;
辽沈战役中,他能根据战场形势变化及时调整作战计划,坚决攻打锦州,展现出卓越的战略眼光和决策能力。
粟裕在解放战争初期提出内线作战方针,淮海战役中又敏锐捕捉战机果断发起战役,体现了他对战略全局的精准把握和对战争形势的敏锐判断,善于从宏观角度制定作战策略,为战役胜利创造条件。
彭德怀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面对强大美军制定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把美军从鸭绿江边赶回“三八线”附近,迫使美军签订停战协议,展现出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坚定的战略决心,有力捍卫了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二) 在战术风格上。
林彪擅长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他发明的“一点两面”“三三制”等战术原则,从战斗单元到战役层面都很实用,注重部队协同作战和战术配合,让部队在战场上战斗力和执行力都很强;
粟裕以灵活多变、善于创造战机闻名,不拘泥于传统战术,敢于创新,像苏中战役“七战七捷”、孟良崮战役“猛虎掏心”以及淮海战役中的精彩作战行动,都展现出他灵活多变的战术风格和敏锐的战机捕捉能力,能根据战场实际情况迅速决策,给敌人致命一击。
彭德怀在战争中勇猛无畏,敢于和敌人正面交锋,同时也注重运用夜战、近战、运动战等战术手段,巧妙避开敌人优势火力,发挥我军近战优势,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指挥志愿军多次取得战役胜利,打出了志愿军的威风和士气,他的战术风格体现了勇猛与智慧的结合,以及对战场形势的灵活应对。
(三)指挥特点方面。
林彪指挥作战严谨细致,对战场形势分析判断准确,重视情报收集分析,作战计划制定周全,力求万无一失;
他对部队要求严格,注重培养纪律性和战斗作风,让部队能严格执行作战命令,保证作战计划顺利实施。
粟裕指挥作战果断坚决,一旦发现战机,马上下定决心发动攻击,作战过程中能灵活调配兵力,根据战场形势变化及时调整作战部署,充分发挥各部队优势,让战役指挥高效顺畅。
彭德怀指挥作战充满激情和斗志,能极大鼓舞部队士气,他身先士卒,亲临前线指挥,和士兵同甘共苦,深受士兵爱戴拥护,这种以身作则的指挥方式,让志愿军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始终保持高昂士气和顽强战斗意志。
(四)在军队建设方面。
林彪注重部队军事训练和战术素养提升,通过总结战斗经验完善作战方案,培养出一支作战能力强、战术水平高的东北野战军,为解放战争胜利做出重要贡献。
粟裕重视军事理论研究创新,善于总结战争经验上升为理论,为我军军事理论建设做出贡献,同时也注重部队思想政治建设,培养出一支政治觉悟高、战斗意志顽强的华东野战军。
彭德怀注重军队思想政治建设和纪律作风建设,强调军人的革命精神和纪律性,培养出一支信仰坚定、战斗意志顽强的军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展现出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成为让敌人敬畏的钢铁之师。
五、总结如果再简单一点来概括。
林彪:高瞻远瞩。
粟裕:灵活多变。
彭德怀:刚猛无畏。
他们虽然性格各异、作战风格不同,但都怀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坚定的革命信念和无畏的牺牲精神,在各自的战场上,书写了辉煌篇章,为新中国的成立与稳定,立下了不朽功勋。
说句实话,这三位战神,我自叹不如,佩服[点赞]
各有千秋,难分伯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