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注意辨别,不轻信迷信
古人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母亲的爱是世间最深沉的情感之一。
可是,你是否想过,为什么大势至菩萨在《楞严经》中用“忆母”来比喻念佛?
念佛本是修行的一种方法,为何要像母子之间的情感那样深切?难道说,这其中另有深意?
而佛学经典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或许能为我们揭开谜底......
从前,有一位年轻的母亲名叫慈莲。
她的丈夫早早离世,留下她和年幼的儿子光明相依为命。
慈莲对光明关怀备至,既是母亲又是父亲,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这个孩子身上。
光明从小聪明伶俐,可性格顽皮,总是喜欢跑出村庄四处玩耍。
慈莲知道孩子贪玩,虽然担忧,但从不责骂,只是在家中默默等待,每当光明回来,她都会端上一碗热汤,轻声说:“饿了吧,快吃吧。”
有一天,光明像往常一样跑到山林中玩耍,却意外迷了路。
他走了很久,始终找不到回家的路,天色渐晚,森林里渐渐传来野兽的吼叫声。
光明又饿又怕,蹲在一棵大树下哭了起来。
他的脑海中浮现出母亲慈祥的面容,耳边似乎还能听到她温柔的声音:“饿了吧,快吃吧。”
想到这里,光明忍不住大喊:“娘!娘!”
与此同时,慈莲正在家中焦急地等待儿子回家。
天色已晚,光明却迟迟未归,她的心揪成了一团,放下手中的针线,跑到村外的山路上寻找。
她一边走一边喊着儿子的名字,声音在山谷中回荡,却一直没有回应......
慈莲不顾山路的崎岖,跌跌撞撞地往山林深处走去,脚被石子划破,衣裙被荆棘勾住,但她丝毫不在意,只想着一定要找到儿子。
光明听到远处传来的呼喊声,猛地站了起来。
他大声回应:“娘!我在这里!”声音穿过树林,传入慈莲的耳中。
母子二人终于在月光下相见,光明扑进母亲的怀里,哭着说:“娘,我以为再也见不到你了!”
慈莲哽咽着安慰他:“傻孩子,只要你叫我,我一定会找到你。”
这个故事传开后,村里人都说慈莲的母爱感天动地,但大势至菩萨却说:“母子的感应如同念佛。光明迷路时,想起母亲,母亲听到呼唤便来寻找,这正是念佛法门的妙用所在。”
有位听故事的弟子问:“菩萨,为什么说念佛像忆母?难道念佛也需要感情吗?”
大势至菩萨解释说:“光明迷路时,对母亲的思念是真切的,他不是为了思念而思念,而是因为他心中只有母亲,母亲是他唯一的依靠。
同样,念佛不仅是口中念,更是心中念,要如同忆母一般,念念不忘,才能真正感应道交。”
弟子听后若有所悟,又问:“那如果我们念佛时杂念太多,无法做到专心,是否就不能感应了?”
菩萨答道:“就像光明在迷路时,他并没有因为害怕而停止呼喊。他的声音虽然颤抖,但母亲依然能够听到。
念佛也是如此,哪怕你杂念纷飞,只要心中有佛,佛陀必然会回应。关键在于,你是否真心想要与佛相应。”
弟子又问:“那如果一个人从未见过母亲,是否还能忆母?如果我们对佛陀不了解,又如何生起深切的念佛之心呢?”
周围的弟子们听闻,纷纷表示赞同,他们都看向大势至菩萨,而菩萨的开示,引得众弟子纷纷沉思......
大势至菩萨微微一笑,说:“母亲虽然未曾相见,但她的爱意早已融入你的生命中。佛陀也是如此,他的慈悲与智慧从未远离过我们。
就像光明虽然看不见母亲,但只要呼喊‘娘’,他心中的爱与信任便能引导他找到方向。
念佛也是如此,不在于见过佛陀,而在于是否信任佛陀,是否愿意将心完全交付给佛陀。”
弟子听后深深叩首,说:“菩萨,弟子明白了,念佛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心是否真切。我愿从今日起,用忆母之心念佛,不再生疑。”
弟子从那天起,依照大势至菩萨的开示,以“忆母”的心念佛,每日专注于佛号,慢慢地,他内心的烦躁与杂念渐渐减少。
可过了一段时间,他在打坐念佛时,脑海中又冒出了种种杂念,过去的愤怒、不安、懊悔接踵而至,令他心烦意乱。
他感到很沮丧,觉得自己无法做到像“忆母”那样专注纯净。
他再次来到大势至菩萨面前,请求指点。
大势至菩萨听了他的烦恼,微微一笑,说:“你为何认为杂念是修行的障碍呢?杂念不过是心中的尘埃,正因为你在念佛,尘埃才会被扬起。
修行就像用清水洗涤污垢,污垢浮现出来,正说明你已经在清净它们。
你要做的,不是害怕这些杂念,而是继续坚定地念佛,随着时间的推移,水会渐渐澄清,杂念会渐渐消散。”
弟子问:“可是在杂念纷飞的时候,我的佛号变得模糊,甚至经常断掉,这样的念佛还有用吗?”
“光明在迷路时,呼唤母亲的声音也曾断断续续,但母亲却始终在回应他。念佛不在于声音是否清晰,而在于心中是否有佛。
即便你杂念纷飞,只要心中不忘佛号,佛陀的慈悲就会始终与你同在。就像母亲听到孩子的呼喊,不会嫌弃声音的嘶哑与微弱,而是会更加努力地去寻找他。”
弟子又问:“那修行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我们念佛,是为了消除烦恼,还是为了获得某种智慧?”
大势至菩萨说:“念佛的最终目标,是让你找到回家的路。当你念佛时,心中会渐渐生起一种清净与安宁,这种清净便是你的本性,亦是佛性。
当你完全与佛号相应时,便能超越烦恼,进入清净的涅槃境界。这就像光明最终找到母亲,他的恐惧与不安也随之消失,剩下的只有无尽的温暖与安慰。”
弟子听后,深深叩首,说:“菩萨,弟子明白了。念佛不仅是修行的方法,更是回归自性本净的道路。弟子愿以‘忆母’的心念佛,直至找到回家的路。”
大势至菩萨最后说道:“念佛如忆母,母子之间的感应是世间最深切的联系,而念佛则是众生与佛陀之间最深切的感应。
修行不是赶走烦恼,而是学会在烦恼中找到清净;不是逃避业力,而是用佛号的力量化解业力。
当你念佛时,心中只有佛,就像光明迷路时心中只有母亲,最终你会发现,佛陀的慈悲与智慧从未离开过你。”
念佛不仅是一种修行方式,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皈依,这种皈依如同迷路的孩子回到母亲怀抱,温暖而踏实。
念佛如忆母,这个看似简单的比喻,却蕴藏着佛法中最深刻的智慧。
大势至菩萨的教导传遍了四方,许多修行者因此深受启发。
他们在念佛时,总会想起这个故事,想起那份如母子般深切的感应。
每一个“阿弥陀佛”的佛号,便如同一次深情的呼唤,让他们的心渐渐靠近佛陀,靠近那片永恒的安宁与光明。
[祈祷][祈祷][祈祷]
南无阿弥陀佛!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拈花一笑,常撮谷道》 释迦文武双全,哪是文佛能言。 若要人中龙凤,必先炼此内功。 ~~~四川南充顺庆舞凤俗人范氏 原著(随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