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言“人固有一死,有人重于泰山,有人轻于鸿毛”,在晚清这个动荡的年代,有人醉生梦死,茹毛饮血,想榨干这个朝代最后的价值;但也有人殚精竭虑,拼上性命只为挽大厦于将倾。
在晚清有一位人物以其非凡的智慧、坚韧的意志和不朽的功勋,深深地烙印在了人们的心中。1885年,这位晚清的重臣、民族英雄在福州悄然离世,消息传来,举国哀悼,连慈禧太后也悲痛欲绝,泪如雨下。
就连福建的天空,似乎也在为这位忠臣的离世而伤心哭泣,连下了三天大雨。时至今日,他的墓地依然有守墓人默默守护,诉说着对他的敬仰与怀念。那么这位英雄是谁呢?他的故事又是怎样的呢?
出身寒门,自强不息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位英雄就是左宗棠,在历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位人物。宗棠并非出生在“手握权势”的大家族,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读书人家,温饱尚可,但算不上大富大贵。
左宗棠从小便喜好读书,比起和同龄的孩子聚在一起玩闹,他更喜欢待在在安静的书房,而在读书这件事上他也有着非凡的天赋,小小年纪就能出口成章,写下的文章更是“引经据典,发人深思”,所以他得了个“神童”的名号,可谓是年少成名,意气风发。
左宗棠20岁时就成为了举人,科考的不易是有目共睹的,所以他能中举在当时也算的上是“年少有为”了,但左宗棠并不想止步于此,他有更远大的追求。
然而造化弄人,聪慧如他却在中举后三次进京赶考都未能如愿,满腹经纶的他似乎止步于举人,三次会试,六年光阴,年少成名的他却落得个“名落孙山”的下场。
要换做别人可能会陷入抑郁不得志的困境,但左宗棠在短暂的失意后很快调节好了自己的情绪,寒窗苦读数十载,他不想也不会放弃自己的目标-“金榜题名”。
然而他不得不面对现实的难题,每次进京赶考都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家里的钱财已经不足以支持他继续考“进士”了。
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左宗棠回到了故乡,成了教书先生,教书之余他也会下地干活,开始了他“边工边读”的生活,然而这样的生活不仅没有磨灭左宗棠的意志,反而打开了他“新世界的大门。”
左宗棠潜心研究的学问,从农业到地理,他都广泛涉猎,他会在务农的过程中,把他丰富的知识用于实践,做到“学以致用”,放在现在来说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工作效率”。
他还说出了一句“先进”的话,“学问应当服务于时代”,这句话他不是一时兴起口头说说往后的几十年他都有在践行他心中的理念。
经过这段时间的自我沉淀,他不仅收获了学识,还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聚在一起谈论着各自的理想抱负,交流着彼此的心得,而这群人中就有日后也在晚清历史上举足轻重的郭嵩焘和胡林翼等人。
平定内乱,收复边疆1840年林则徐路过长沙,他听说过左宗棠的名气,邀请他来当时的居所做客,两人见面不仅没有客套与生疏,反而还有种惺惺相惜,一见如故的感觉。
两人彻夜长谈,只觉相见恨晚,林则徐十分欣赏左宗棠的才学胆识和他“先进”的思想,临别时他更是直言“西定新疆,舍君莫属!”这句话激励着左宗棠,他下定决心要做出一番事业。
而太平天国运动是他“建功立业”的开端,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运动如火如荼地进行,几乎是席卷了全国各地,这可给清朝政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面对太平军的强大攻势,清政府的军队节节败退,形势危急,而清政府官员大多数是“尸位素餐”之徒,几乎没有可用之人,此时,左宗棠“自请出战”并逐渐崭露头角,渐渐成为湘军中的佼佼者。
身为湘军左宗棠最初隶在曾国潘的手下做事,那时的他可谓是“智勇双全”、“一腔热血”,不仅在战场上勇猛果敢,冲锋陷阵,在制定战术上也是眼光独到,运筹帷幄。
在平定太平天国的战斗中,左宗棠带领的兵不仅在江西、安徽等地多次击败太平军,还积极投身于围攻天京(今南京)的决战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即使屡建奇功左宗棠也不盲目自信,反而会进行“反思复盘”,他深知太平军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人民对政府不信任和军队的“荒废”。
因此,他在平定太平天国内乱的同时,也积极倡导改革军制、整顿吏治、发展经济等措施,在当时不仅收获了民声还促进了清政府实业的发展。
太平天国内乱平定后,左宗棠并未停下脚步。面对新疆地区的动荡局势和沙俄的侵略野心,他毅然决然地挑起了收复新疆的重任。
19世纪60年代,新疆地区陷入了动荡之中。浩罕汗国的军官阿古柏趁机入侵新疆,建立了“哲德沙尔汗国”,盘踞新疆大部。同时,沙俄也趁火打劫,侵占了新疆的伊犁地区。面对新疆的危局,清朝政府内部出现了“海防”与“塞防”之争。
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海防派主张放弃新疆,集中力量加强海防;而以左宗棠为代表的塞防派则坚持认为新疆必须收复,否则将危及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
在这场争论中,不少官员只想“偏安一隅”,躲在京城继续过他们“荣华富贵”的生活,甚至想把土地“拱手让人”,用割地来换他们的安宁,左宗棠气愤不已,拍案而起直言道新疆那块地方他必须拿回来,他坚持不懈据理力争,终是在1875他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就此开始了收复新疆的征程。
左宗棠深知此次西征任务艰巨且意义重大。他不仅制定了“缓进急战”、“先北后南”等战略方针,还积极筹集军费、制造武器、整顿军队。为了鼓舞士气、表明决心,他甚至命人将自己的棺材抬到前线以示必死的决心。在他的英明指挥下,清军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战终于收复了新疆全境粉碎了英俄吞并新疆的阴谋。
左宗棠收复新疆保住了中国六分之一的土地,有人说如果没有左宗棠,我们现在去新疆旅游都得要护照,吃哈密瓜还得“进口”,这足以说明左宗棠为“统一事业”做出了多么大的贡献。
英雄离世,百姓哀恸1885年9月5日,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在福州离世,享年73岁。人们得知这个消息后奔走相告,都在痛惜英雄的离世,一时间从城中的百姓百姓们到军营的士兵都哀伤不已。
人们纷纷感叹:“朝廷失一良将,吾闽失一长城。”就连福建的天空似乎都在为这位英雄的离世而哭泣,连续下了三天的大雨,这仿佛是大自然对左宗棠的哀悼和怀念。
消息传到北京皇宫后,慈禧太后也是悲痛欲绝。这位掌握权力多年的统治者深知左宗棠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他的离世无疑是清朝的一大损失。
她赐予左宗棠谥号“文襄”,这在当时是对文官的最高礼遇,以此表彰他卓越的功绩,她还下令为他修建祠堂来缅怀纪念这位英雄。
心怀敬仰,守护墓地左宗棠的一生可谓是波澜壮阔,从科场失忆的书生成长为人人敬重的权臣,从平定内乱到抵御外敌,收复失地,书写了传奇的一生。
左宗棠离世后,他的遗体被迁葬故里长沙,英雄虽逝,英明长留,他依旧活在百姓的心中。当地黄氏家族自发为其守护坟茔,时光荏苒,至今已四代人传承护墓重任。
他们心甘情愿地把自己“束缚”在这里,只因为这里埋葬着他们心中的英雄。每年春秋两季,也总会有后人来此处祭拜,表达对他的敬仰与怀念。
左宗棠的墓碑上刻着16个字:“功高盖世,忠贞不渝;千秋万代,永垂不朽。”这16个字不仅是对左宗棠一生的高度概括,也是对他杰出贡献的高度赞扬,他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维护了民族的尊严,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结语左宗棠平定太平天国内乱和收复新疆的壮举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可磨灭的光辉篇章。他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坚定的爱国情怀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离世虽然令人痛惜不已,但他的精神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成为一座不灭的灯塔指引着后人不断前行,他的事迹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激励后人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
在当今时代我们更应铭记左宗棠等先辈的丰功伟绩传承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