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人不反感纳粹德国,德国军官亲自上前线牺牲在抗日战场

老史话说 2024-12-30 14:54:19

编辑|老史

一场世界第二次战争,咱们和日本的世仇算是融在了每个国人的骨血中。

但与日本为盟友关系的德国,也就是那时的纳粹,大多数国人却没什么太大的感觉。

明明是同样犯下滔天罪业的战争犯,为何咱们对于日本和德国的态度却有这么大的差别呢?

在二战时期德国与中国的关系到底如何?

为什么属于同一阵营,却还有德国军官帮我们上战场打日本侵略者?

德国与中国二战前的渊源

其实二战前德国与中国一直是多方面合作关系,甚至二战后这种关系仍然没有完全断掉。

且不管是出于地缘原因、经济原因还是种族原因,德国对中国的态度一直是相对友好且神秘的。

只不过二战开始后的德国错误地跟了个PUA大师领导。

又错误地选择了一个最疯狂凶狠且不靠谱的队友,最终一步错步步错,导致后来的“一败涂地”。

说到中德近代关系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

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刚刚成立,不但本身缺乏基础摇摇欲坠,还经受着内忧外患的折磨,命运可以说是“捉摸不定”。

于是这段时期的德国秉持着和其他国家一样的态度来面对中国,那就是既不友好也不敌对,有来有往互不干扰就可以了。

德国和中国签订了一份非常友好的条约——《中德关税条约》。

这份条约友好到什么程度,可以说真的就是地位平等各取所需。

南京政府依靠这个条约来获取德国工业技术发展自身。

德国想要尽快从一战阴霾中走出所以急需中国的工业原料,二者一拍即合。

但是当时国内论调却并不好,很多国人还认不清现实;

总觉得天朝上国的荣光还照耀着自家大门,对中国与一战战败的国家平起平坐十分屈辱。

然而实际上,虽然中国是一战战胜国,但是我们实力并不强,在列强中根本排不上号。

而德国虽然是战败国,但多年强国的底子摆在这,即使国际上名声不行,也足以与当时的中国位列相当了。

就这样,1930年开始,德国考察团开始了来华旅程。

就在这之后的多次考察完成后,德国政府下了一个结论,这国家有前景,能处,我们也能赚。

而后重庆政府拥有了一名德国顾问——德国退役上校马克斯·鲍尔。

这个人带领团队真正来中国走马上任后,给他的队员们下达了任务;

那就是帮助重庆方面消灭各地军阀,然后把中国变成德国的市场。

这群德国人来中国后还是干了不少实事的。

他们提了很多意见用来全方位改革当时中国落后的军队管理、重工业基础、经济发展计划和农业矿业之类的建设,甚至连财政体系也得改。

除此之外,鲍尔还提出了非常实用的,那就是军队整编建议和精兵政策。

不过鲍尔的想法并不能被各派系军阀认同,当然他们后来也因为这事打的不可开交。

鲍尔也因此病故在了战争中,遗嘱中他还希望中国和德国继续合作,打造出来一支强大的空军队伍,并推举了下一任接替者。

可以说,鲍尔虽然来华时间并不长,但是他奠定了10年的中德合作往来基础,也算是大功一件。

九一八事件发生后,英法都直截了当地支持日本,德国身为一战后失去大量话语权的国家,也只能跟随英法的意思。

不过在国联特别大会上面,德国拒绝承认伪满洲国,也算是表明了它自身的一点态度,那就是并不认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统治。

不过这其中肯定有一大部分的经济原因,德日两个资本工业强国之间肯定有竞争关系。

但是当时的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国家,与德国的合作矛盾与冲突非常少。

所以德国为了自身利益考虑也不会完全地支持日本,只不过表面做做样子罢了。

等到希特勒上台后,令人感到惊讶的是,这位钟情于种族主义的小胡子对于中国抱有十分的好感。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在他的著作中,希特勒却认为中国人不值一提。

整本书只有一处提到中国人,还是和当时备受歧视的黑人放在一起提及。

希特勒或许那时对中国的轻视是真的,但他需要中国也是真的。

中国丰富的工业资源和矿产,都是希特勒相当眼红的。

尤其是制造穿甲弹的钨矿,德国可以说是完全依赖从中国进口。

不仅如此,希特勒还和蒋校长成为了知音,校长非常欣赏希特勒这种;

将国家置于一人股掌之中的能力,他非常由衷地希望中国也推行法西斯主义。

所以两人一拍即合,一个需要原料,一个需要先进技术和理念,加强各项合作也自然在情理之中。

然而就在双方在军事、经济、原料等方面合作得如火如荼时,日本坐不住了。

他们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还未成形的军工业遭到重创,并开始了漫长且艰难的抗日战争。

德国的态度开始其实很暧昧,因为哪个他都需要。

但最后希特勒从全球战略角度出发还是抛弃了中国,两国全面走向了破裂。

不过在彻底破裂之前,其实中国的军队和武装力量很多还是依靠德国而建立并发展的。

帮助中国打抗日战争的德国军官

淞沪会战爆发,日本本想快速结束战局,但没想到却被德训武装和德国军备打了个措手不及。

就连英国驻东京大使都说,是德国人在组织中国的抗日战争。

而在整个抗战初期,对中国帮助最大的正是德国陆军上将法肯豪森。

他被派遣到日本作驻日大使武官,因为可以熟练使用日语;

他日常接触了许多关于日本经济、政治、军事层面的真实情况。

后来他来到中国以后,可以说是倾囊相授,让中国当时不至于两眼一抹黑。

当日本国内发生右派军人政变后,法肯豪森就意识到,日本侵华的脚步已经加快了。

因为政变虽然失败,但是日本政府内部倾向法西斯的人员变多了。

于是法肯豪森紧急与校长商议,希望国民政府能够全面整军,建立一支有能力抵抗的陆军军队。

在经过同意后,他给出了不少先进的想法,也提出了不少且切实有用的建议。

这些提议,让中国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整建出来了新式陆军和国防重工,在全面抗战爆发后,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仅如此,法肯豪森还积极参与到中国抗战前线,帮助中国人打日本人,帮助中国打破了日本“三月亡华”的痴心妄想。

淞沪会战打了三个月,法肯豪森就在前线呆了三个月,直到会战结束才离开,非常地尽职尽责。

1938年,著名的台儿庄会战开始前,法肯豪森也制定了一套诱敌深入的计划,协助台儿庄会战取得大成功。

在台儿庄大捷后,法肯豪森立即提出要乘胜追击,但是重庆那边却固执己见没有听从。

果然日军迅速调集火力前往徐州,最终徐州陷落,给法肯豪森气得直揪自己头发。

说实在的,当时德国的政策已经偏向日本了,1936年德日还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

但是法肯豪森身在中国,还是选择以中国的利益角度出发,真正地为中国军队着想。

一是因为德国人做事喜欢到底的性格,二就是因为他到底是一名真正有血性的军人,对于日本的侵略他本身是绝不赞同的。

德国决定完全召回在华的全部军事顾问,其中就包括法肯豪森。

两个月后,这位铁血军官在登船离去之时,竟然泪洒当场,可见他的对中国的感情,绝不是假的。

结语

其实不仅仅是法肯豪森,还有在常德会战中阵亡的弗兰克·霍布里希,他也是为中国未来在不断贡献力量的德国军官。

1938年德国强令全部军事顾问回国,他甚至不以为意并执意留在中国,坚持要完成德国在中国留下的布防——长江要塞。

最终他也永远地留在了这个地方,带着永久的遗憾。

除此之外,还有通讯官、医疗救助官等等,他们都在中国抗日战争上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帮助中国打下抗战初期的自信心。

他们最开始来到中国可能是因为国家派给的任务,但是在中国待久了以后;

他们还是和国人产生了深厚的情谊,因此哪怕冒着得罪国家的风险,也要悄悄帮助我们抗战。

他们的选择和行为,已经充分地展示了他们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

那就是不论何时,都要坚守和平、正义和良知,并为之努力奋斗一生。

或许就是因为德国对中国的这些贡献,让我们对德国这个国家确实是讨厌不起来,但这不代表我们赞同法西斯的价值观。

不论何时,反对战争、拥抱和平是我们永久的追求。

参考资料:

从亲密到决裂——抗日战争爆发前后中德关系的演变

军事史林——法肯豪森-参与中国抗日战争的德国将军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3 阅读: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