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元帅的儿子,56岁时任职广州市长,后官至副国级,常去大排档

玖歌看历史 2024-11-15 22:04:50

标题:他是元帅的儿子,56岁时任职广州市长,后官至副国级,常去大排档

引言:

在中国政坛上,有这样一位特殊的领导干部。他出身显赫,却从不以此自傲;他是技术出身,却在政坛步步高升;他位居高位,却经常出现在街边大排档。在广州,老百姓经常能看到一位衣着朴素的长者,与普通市民一起排队打烊饭。很多人不知道,这位和蔼可亲的长者,竟是那位赫赫有名的开国元帅的儿子。他年轻时在机械厂当过技术员,后来成为了广州市长,最终官至副国级。他用自己的能力,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人生之路。是什么样的家庭教育,造就了这样一位亲民务实的领导者?他又是如何从一名技术工人,一步步走上政治舞台的呢?

一、显赫家世与朴实童年

世人皆知叶剑英元帅是开国十大元帅之一,却鲜有人知他的儿子叶选平年少时曾在延安度过了一段艰苦却难忘的岁月。1938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8岁的叶选平离开了广州老家,跟随家人辗转来到延安。

延安窑洞里的生活虽然清贫,但对年幼的叶选平来说,却充满了特别的记忆。那时候,叶剑英正担任八路军总参谋长,工作繁忙,难得回家。每当父亲回到窑洞,总会给孩子们讲述前线的战事。1940年的一个夏夜,叶剑英刚从前线归来,围坐在煤油灯下,给孩子们讲述了百团大战的故事。叶选平听得入神,这些故事让他从小就懂得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

在延安,叶选平和其他干部子弟一样,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他们和普通老百姓的孩子一起上学,一起劳动。1941年春天,延安开展了大规模的生产运动。12岁的叶选平和同学们一起参加劳动,开荒种地、放羊挖野菜。有一次,他带着同学们去山上砍柴,不小心被荆棘划伤了手,但他没有哭闹,默默地包扎了伤口继续干活。

1943年,叶剑英派警卫员给叶选平送来一套新衣服。叶选平却说:"爸爸说过,革命队伍要艰苦奋斗。我现在的衣服还能穿,这套新衣服先留着过年吧。"这番话传到叶剑英耳中,让这位军中老将感到欣慰。

延安时期,叶选平就读于陕北公学附小。学校重视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经常组织学生参观革命旧址,聆听老革命讲述革命故事。1944年秋天,学校组织参观了抗大纪念馆。看着那些珍贵的革命文物,叶选平深受触动。

1945年抗战胜利后,叶选平随父亲来到了重庆。在这里,他第一次见识到了大城市的繁华,但他始终保持着在延安养成的艰苦朴素作风。重庆谈判期间,叶剑英经常带着叶选平一起出席一些公开场合。16岁的叶选平见识了国共两党谈判的复杂局势,这段经历让他对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有了更深的思考。

1947年,叶选平考入了东北工业专门学校。临行前,叶剑英对儿子说:"无论将来你干什么工作,都要记住,要像对待机器那样,对工作一丝不苟。"这句话成为叶选平日后工作的座右铭。从此,叶选平走上了与机械打交道的求学之路,也正是这段经历,为他日后的从政之路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机械人生的特殊历程

1949年秋,叶选平正式成为东北工业专门学校机械系的一名普通学生。在课堂上,他专注地记录每一个机械原理;在实验室里,他一遍又一遍地拆装机器零件。这段求学经历为他日后的工作奠定了扎实的技术基础。

1953年春天,叶选平从东北工业专门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哈尔滨第一机床厂工作。初到工厂时,他主动申请从最基层的车间做起。在机床旁,他和工人师傅一起,每天重复着相同的操作动作。那时的车间条件十分艰苦,冬天寒风刺骨,夏天闷热难耐,但叶选平始终坚持在一线工作。

1955年的一天,工厂接到了一个紧急任务,需要为重点工程项目加工一批精密零件。这批零件的技术要求极高,容错率几乎为零。叶选平主动请缨,承担了这项任务。连续一周,他都待在车间里,反复测量、计算、调试,最终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这份责任心和过硬的技术能力,让他很快得到了工厂领导的认可。

1957年,工厂开始研制新型数控机床。叶选平被调到技术科,参与新产品的研发工作。在研发过程中,他提出了多项技术改进建议,其中一项关于主轴结构的改进方案,显著提高了机床的精度和使用寿命。这些成果为他后来晋升为技术科副科长奠定了基础。

1960年,叶选平被提拔为工厂总工程师。上任伊始,他就着手解决工厂生产中的技术瓶颈问题。他带领技术团队开展技术攻关,建立了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在他的主持下,工厂先后完成了多个重大技术改造项目,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都得到显著提升。

在担任总工程师期间,叶选平始终保持着严谨的工作作风。每天早晨,他都要到车间巡查,了解生产情况,解决技术问题。他经常说:"机械加工是一门精细的工作,一个小小的误差可能导致整台设备报废。"这种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也影响着工厂的每一位员工。

1963年,工厂接到了一项新的研制任务。这是一个国家重点项目,技术难度很大。叶选平带领技术团队,经过反复论证和试验,最终突破了多项技术难关。这个项目的成功,不仅为工厂赢得了荣誉,也为国家工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机械行业工作的这些年,叶选平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管理才能。他不仅精通技术,还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即使在日后走上政治岗位,这段经历也让他在处理政务时始终保持着工程师特有的严谨和细致。他常说,无论是制造机器还是治理城市,都需要严密的计划和精确的执行。这种思维方式,成为他日后从政履职的重要特点。

三、从技术干部到从政之路

1965年初,组织部门找到在哈尔滨第一机床厂工作的叶选平,动员他转到政府部门工作。这一年,叶选平从工厂总工程师的岗位上调任广州市机械工业局副局长,开启了他的从政之路。

初到广州机械工业局,叶选平延续了在工厂的工作方式。他经常深入各个机械厂实地调研,了解生产情况和技术难题。1966年3月,广州一家齿轮厂遇到技术瓶颈,产品合格率持续下降。叶选平带领技术团队进驻工厂,经过一个月的攻关,成功解决了问题。这种实干作风让他在广州机械系统内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1970年,叶选平调任广州市革委会工业生产指挥部副主任。在这个岗位上,他负责协调全市工业生产。当时广州工业基础薄弱,设备老化严重。叶选平提出了"设备更新改造"计划,从1971年开始,分批对广州重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到1973年底,全市累计改造重点企业156家,工业产值显著提升。

1975年,叶选平被任命为广州市副市长。分管工业的他,着手解决广州工业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他提出将部分污染企业搬迁到城郊,建设专业工业区的设想。在他的推动下,1976年广州开始规划建设黄埔工业区,这成为广州工业现代化的重要一步。

1978年改革开放后,叶选平负责广州市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工作。他带队考察了多个国家的工业园区,回国后主持制定了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1979年8月,他带队赴日本考察工业技术时,专门参观了丰田汽车公司。回国后,他将日本先进的管理经验引入广州企业改革中。

1980年,已经56岁的叶选平被任命为广州市市长。上任后,他立即着手解决城市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在他的主持下,广州开始实施"七通一平"工程,包括自来水、电力、煤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期间,他每周都要到施工现场检查工程进度,遇到问题现场协调解决。

1982年春节前夕,广州发生严重水荒。叶选平取消休假,连续十多天住在市政府,协调各方力量保障供水。他多次带队实地勘察水源地,最终确定在从化市建设新水厂的方案,并在最短时间内组织实施,有效缓解了广州的供水危机。

1983年,广州开始筹备举办第六届全运会。作为市长的叶选平,既要统筹场馆建设,又要协调城市配套设施建设。他提出"办好运动会,带动大建设"的思路,把体育场馆建设与城市发展结合起来。在他的主持下,广州建成了天河体育中心等一批重点工程,并同步完善了周边道路、商业配套设施,为广州城市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四、步入政治核心圈的为民情怀

1985年,叶选平离开工作多年的广州,调任广东省委常委、副省长。在新的岗位上,他开始关注全省的经济发展问题。当年夏天,他带队深入粤北山区调研,发现当地工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回到省城后,他立即组织起草了《关于加快粤北山区发展的实施意见》,为山区发展注入新动力。

1986年,叶选平分管全省科技工作。他提出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的设想,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在他的推动下,广东首个技术产权交易所在广州成立,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新渠道。同年,他还推动建立了广东省科技风险投资基金,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1987年春节期间,珠三角地区遭遇罕见寒潮,农作物受灾严重。叶选平取消休假,带队赶赴重灾区东莞、中山等地察看灾情。他要求各级政府部门迅速行动,调集物资支援灾区,并协调农业专家指导农民抢收补种,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1988年,叶选平升任广东省委副书记。这一年,他主持制定了《广东省农村改革发展纲要》,提出建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想。在他的推动下,广东率先在全国建立起农业技术推广站网络,把先进农业技术送到田间地头。

1989年底,叶选平调任中央政府部门任职。在新的岗位上,他依然保持着深入基层的工作作风。1990年春,他带队到河南农村调研,发现农民负担过重问题突出。回京后,他立即着手研究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措施,推动出台了相关规定。

1991年,叶选平分管农业工作。他提出要重视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当年秋天,他专程到江苏考察水稻育种基地,与农业专家探讨提高粮食产量的技术路径。在他的推动下,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全国各地建立起来。

1992年,叶选平参与制定国家科技发展规划。他特别强调要加强基础研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一次科技工作会议上,他说:"关键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这年底,他推动设立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专项资金,为基础科学研究提供保障。

1993年,已经担任副国级领导的叶选平,依然保持着贴近群众的工作作风。这一年,他多次到基层调研,深入了解民生问题。在北京市某菜市场,他仔细询问菜价变化情况;在河北农村,他走进农户家中,了解农民收入状况。期间,他还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物价上涨、就业难等民生问题。这种务实的工作作风,让他即使身居高位,依然与普通百姓保持着密切联系。

五、晚年坚持为民情怀的典范

1998年,退居二线的叶选平并未停下关注民生的脚步。这一年春天,他主动请缨担任科技教育咨询委员会主任,为教育发展建言献策。在一次教育工作座谈会上,他提出要重视职业教育,完善技工培养体系。这个建议很快得到采纳,推动了全国职业教育改革。

1999年夏天,叶选平来到广东省科技馆参观。看到参观者众多,但展品更新较慢,他随即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要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在他的推动下,广东省加大了对科普场馆的投入,并在全省建立了多个科普教育基地。

2000年,已经76岁的叶选平仍然保持着对基层工作的关注。这一年,他多次回到曾经工作过的哈尔滨第一机床厂走访。在与工人交谈中,他了解到企业转型升级面临的困难。回京后,他立即着手调研国企改革问题,并向有关部门提交了详细的建议报告。

2001年春节前夕,叶选平专程回到广州,走访了当年他参与规划建设的黄埔工业区。看到昔日的荒地已经发展成为现代化工业园区,他特别关注园区内的技术创新情况。在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他详细询问研发投入和人才培养等问题。

2002年,叶选平开始整理多年来的工作笔记和经验总结。他将自己从技术工人到国家领导人的经历编撰成册,重点记录了推动科技创新、发展职业教育等方面的实践经验。这些资料后来成为研究改革开放时期工业发展的重要参考。

2003年,叶选平参加了一次老干部座谈会。会上,他特别强调要重视农村教育问题。他说,自己年轻时受益于教育才有机会进步,因此特别关注教育公平。这次发言引起有关部门重视,促进了农村教育投入的加大。

2004年秋天,叶选平最后一次公开露面是在广州一所技工学校。在参观实训车间时,他仔细察看学生的实习作品,并与教师们讨论如何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这次访问,他再次强调了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即使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叶选平仍然关注着国家发展和民生改善。他经常通过书信方式,向有关部门反映群众关心的问题。他的秘书回忆,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的案头仍摆放着各类调研报告和政策文件。在他留下的众多手稿中,处处体现着一个老党员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福祉的持续关注。这种始终如一的为民情怀,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8 阅读:1719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