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我国隐藏的武功高手,不仅能以一敌十,还创立我国一特种部队

司空知山海 2024-09-05 02:46:48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前言

湘江战役中,他是为中央纵队开路的尖刀,以一敌十,杀出血路。

建国后他又以独到的战略眼光,组织建立特种部队,捍卫国家安全与稳定。

他就是武艺超群的将领,老一辈革命英雄中的传奇——耿飚。

湘江战役,杀出血路

湘江之战,是关乎中央红军命运的决定性战役。

1934年10月10日,中央红开始战略转移。

接连冲破国民党军的三道防线,一路披荆斩棘,直抵广西湘江之畔。

面对国民党近30万大军凭借湘江天险构筑的第四道封锁线,红军以寡敌众,殊死决战。

耿飚在湘江战役中隶属于红一军团二师,担任第四团团长一职。

1934年11月,中央军委高瞻远瞩,将渡江的关键点选定在兴安界首。

部署红一军团担任右翼掩护,三军团则从左翼配合,共同保障中央纵队安全渡江。

红一军团二师成为了冲锋在前的先锋部队,而耿飚所率的四团,更是开路的尖刀。

1934年11月27日,四团不负众望,抢在敌军之前抵达湘江岸边,占据界首渡口。

控制了界首这一战略要地后,耿飚率领部队迅速沿湘桂公路挺进。

恰在此时,桂系军阀夏威麾下的前锋部队,自兴安县城方向窥见了四团的行踪。

敌军试图用号声与这支来路不明的部队联系,耿飚迅速反应,果断命令部队就地隐蔽。

夏威是广西军界的强硬派人物,自恃装备精良,行事张扬。

他仅稍作战备调整,便继续率部沿公路浩浩荡荡向界首进发。

敌军原本企图以迅猛之势突袭界首渡口,切断红军过江之路,重夺失地。

可殊不知,其先头部队不知不觉间就踏入了耿飚精心布置的伏击陷阱。

光华铺阻击战,耿飚一声令下,红四团便发起了凌厉的反击。

敌阵瞬间瓦解,公路上、水田间,敌军或慌乱中盲目还击,或仓皇逃窜,进退失据。

见此良机,耿飚果断命令吹响冲锋号。

号声嘹亮,全团战士如猛虎下山,向立足未稳的敌军发起冲锋,让敌人措手不及。

同时,也向后方的三军团四师传递了战斗信号。

此役,我军以雷霆万钧之势,迫使敌军全线崩溃。

数百敌军遗尸战场,四散奔逃,而我方仅一名排长轻伤而归。

湘江战役中的首场重大阻击战,因耿飚那一声振奋人心的“打”,宣告胜利。

勇猛无畏,以一敌十

光华铺的硝烟尚未散去,战士们正紧锣密鼓地打扫战场,将阵地交接给三军团四师。

此时,陈光师长派遣的骑兵通信员疾驰而来,手中紧握着一封加急密令:

原定由红五团夺取全州县城的计划未能如愿,该城已落入国民党湘军之手。

因此,一军团需即刻调整部署,于鲁板桥、脚山铺一线构筑新的防线。

接到紧急指令,耿飚不敢耽搁,连饭都没有吃,就率四团即刻启程。

他们沿着湘江畔的公路向北疾驰,抵达脚山铺时,夜幕尚未退去,而此处已是危机四伏。

国民党湘军刘建绪部四个师的庞大兵力,正蓄势待发。

耿飚所部于黎明前夕赶到,紧随师长步伐,迅速占据了有利位置。

阵地初定,敌军攻势骤起。

先是以十多架飞机对我军前沿实施猛烈的扫射与轰炸,天空顿时被硝烟与火光染成了白昼。

随后,大炮轰鸣,炮火如织,一排排炮弹再次将脚山阵地笼罩在火海之中。

炮火停歇之际,敌人又如潮水般涌来,黑压压一片,疯狂向山头攀爬。

他们似乎认为红军已在先前的轰炸中失去抵抗能力,因此更加肆无忌惮,步步紧逼。

当敌军踏入我军射程范围内后,耿飚身先士卒,果断扣动扳机,一名敌军应声倒下。

他还如在光华铺时一般英勇,再次振臂高呼——“打!”

瞬间,我军各式火器齐鸣,敌人在这片轰鸣中纷纷倒下,尸体遍布山坡,狼狈滚落。

在耿飚的率领下,脚山铺阻击战的首次交锋,红四团又打出了无畏的气势和军威。

自11月27日红二师部署防线起,脚山铺阻击战便进入了白热化阶段,直至12月1日方告一段落。

耿飚当时感染疟疾,拖着病躯,仍冲锋陷阵,手执马刀与敌人殊死搏斗。

混战中,他无暇计数斩落了多少敌首,只记得周身被鲜血浸透,浓烈的血腥味让他阵阵干呕,却未曾退缩半步。

正是这份坚韧与勇猛,耿飚所率红四团成为了这场战役的中流砥柱。

他们以少胜多,数次化解敌人的攻势,成功抵御了敌军十五个团的猛烈攻势。

后来,耿飚率领这支英勇无畏的队伍,接连克服重重难关。

强渡乌江,攻克天险娄山关,立下赫赫战功,其英勇事迹亦传为佳话。

文武双全,有勇有谋

在老一辈的革命领袖中,耿飚是文武双全的全才。

在军队的高级将领中,谈及武艺,耿飚是能与少林寺出身的许世友将军相媲美的。

从中央苏区的烽火岁月到长征路上的生死较量,耿飚多次与敌狭路相逢,皆以勇猛无畏的姿态,靠着手中的马刀厮杀,斩敌于马下。

长征途中两河口会师,耿飚凭借超凡的身手,驯服了草原上桀骜不驯的头马,给红军带来了十多匹宝马良驹。

耿飚艺高人胆大,在战场上总是冲锋在前,战友们都叫他“耿猛子”。

长征途中,他率领的红四团也常担任着攻坚克难、开路先锋的角色。

第五次反“围剿”的广昌战役,战斗环境非常残酷。

耿飚右腿严重受伤,他却浑然忘我,指挥部队火力全开,直至成功击退敌人的猛烈攻势。

直至战斗间隙,他才恍然察觉右腿已失去知觉,方知自己已负重伤。

他被送到医院治疗,短暂修养了十日,又拄着拐杖重返战场,继续投身于激烈的战斗之中。

1944年深秋,耿飚赴任晋察冀军区副参谋长途中,要护送一队美军观察组,从延安到晋察冀军区核心驻地阜平去。

起初,这支观察组的成员态度傲慢,对艰苦环境也难以适应。

面对这种状况,耿飚却始终冷静沉稳,叮嘱观察组成员:

“一定不要乱,部队掩护时,你们跟我冲,不要怕,放心走就行。”

在他的组织下,一行人历经了敌机空袭、日伪军伏击等一系列考验,最终平安无事地抵达了目的地。

此番经历,让美军观察组的成员们对耿飚深感敬佩,称他是“无所畏惧的领导”。

耿飚不仅勇猛过人,更是智计双全。

在水口山铅锌矿投身革命的初期,遇到了东阳渡兵工厂运枪计划泄露的紧急状况。

年仅17岁的耿飚伪装成乞丐,于兵工厂东北哨位旁制造声响,巧妙转移了守卫的注意力,帮助党组织顺利转移枪支。

革命低潮之际,耿飚又扮成乞丐,在县城张贴革命传单与标语,给土豪劣绅、反动官僚发警告信,有效扩大了革命影响。

强渡乌江时,浓雾遮蔽、敌情不明。

耿飚急中生智,组织起火力侦察,向对岸一通扫射,迫使对岸敌军反击,火力点暴露无遗。

攻打娄山关的关键战役中,红军通讯线意外连上了敌线。

耿飚立即抓住这一契机进行窃听,精准掌握敌军动态,最终以最小的牺牲智取天险娄山关。

耿飚文武双全,并不是因为出身优渥受过良好教育。

相反,耿飚出生于一个清贫的平民之家。

由于家境拮据,只读了两年私塾的他,13岁就外出打工,在水口山铅锌矿中当童工。

后来,他又在水口山小学念了几年书,还在水口山的工人夜校里,跟着毛泽覃学了一些英文。

相较于学业上的坎坷,耿飚在武学上却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其父曾在清军营中接受训练,习得武术、马术及兵法布阵。

因此,在父亲的悉心传授下,耿飚的武艺也日益精进。

投身革命后,耿飚有过两次学习机会。

长征胜利后,他作为高级学员被选送至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深造,半年的学习为他日后的军事理论与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2至1944年间,他又在中共中央党校进行了更为系统的学习,提升了综合素质。

在漫长的革命征途中,耿飚长期担任重要职务,要独立应对各种艰巨任务与挑战。

这样的经历,铸就了他的豪迈与果敢。

在紧要关头,他有迅速决策、把握大局的魄力;

面对复杂的环境,他有直击要害、不纠缠于琐碎的敏锐。

然而,耿飚的粗犷之中,也有着细腻的智慧。

战场上,一丝一毫的疏忽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不可挽回的败局。

对于关乎全局成败的关键细节,他从不轻易放过。

大雄关突围战时,耿飚敏锐地发现三岔路口两侧高地的战略价值,力主加强防守。

虽因时局所限未能完全实现其构想,但这一预见性举措仍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部队的损失。

耿飚也因此赢得了认可与提拔。

外交生涯,细腻敏锐

1950年初春,党中央作出重要部署,调派耿飚到外交部工作,开启了他长达二十余载的外交征程。

外交领域中的每一个细枝末节,都关乎国家形象与利益,因此耿飚行事尤为谨慎细致。

当时,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的克什米尔争端,是国际舞台上最为棘手的议题之一。

耿飚在担任巴基斯坦大使期间,就表现出了非凡的外交敏感性与细腻考量。

印度独立后的第一任总理是尼赫鲁,他刚好就出生在克什米尔印控区。

克什米尔地区本就特殊敏感,恰恰又与尼赫鲁总理有这样的渊源。

因此,耿飚一直非常关注克什米尔地区相关的外交活动。

在筹备1956年周总理访印事宜时,耿飚特意提醒周总理,到时应避免访问尼赫鲁的故乡。

否则,可能会给巴基斯坦留下中国支持印度的印象,影响两国之间的关系。

不出耿飚所料,印度方面随后果然提出了这一访问邀请。

得益于耿飚的先见之明与周到安排,中方以礼貌而坚决的态度婉拒了邀请。

这一举动赢得了巴基斯坦方面的好感,被视为是中国对其坚定支持的表现。

在外交活动中,耿飚的敏锐与细腻,加深了中巴两国之间的友谊与信任,使巴基斯坦成为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坚定伙伴。

耿飚担任国防部部长期间,推行的“军队消肿”政策,成效显著,令人印象深刻。

为确保精简后的部队在紧急时刻能迅速响应,有效动员,耿飚高瞻远瞩,力主强化预备役体系建设。

他提倡转业复员军人要积极参与预备役登记,以此作为军队战斗力持续性的重要保障。

在他的不懈推动与全军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一番精简与重组,人民解放军总员额实现了从六百多万到四百多万的大幅缩减。

伴随着这次深刻的调整,军队结构也得到了优化,铁道兵与基建工程兵两大兵种正式退出了军队序列。

这也是国家发展战略与国防建设需求相适应的必然结果。

1981年6月,耿飚主持召开了中央军委办公会议。

主要目的是探讨如何有效应对国际恐怖活动,尤其是猖獗的劫机事件。

同年10月,基于耿飚的战略远见,国务院与中央军委迅速作出战略部署,决定成立一支专门应对劫机事件的特种警察部队。

武汉军区迅速抽调出了一个团的精锐,投入紧张的封闭式训练之中。

这支队伍在当地民众间赢得了英勇无畏的口碑,老百姓称之为“敢死队”。

正当训练如火如荼之际,1982年7月25日,中国民航遭遇了史无前例的劫机事件——

兰州管理局的一架航班被五名暴徒劫持,企图迫使飞机转向台湾。

面对这一突发事件,耿飚迅速赶赴应急指挥中心,亲自坐镇指挥。

幸运的是,在机组人员的英勇抗争与乘客们的配合下,歹徒最终被成功制服,危机得以化解。

次年,为进一步提升反恐应急能力,耿飚倡议并推动将这支反劫机特种警察部队,整合至新成立的武警部队序列中,正式改名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特种警察大队”。

明确其职责为防范和应对劫机、恐怖袭击及暴乱等极端事件,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线。

参考文献

[1]邓鑫,柏华.湖南水口山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耿飚[J].中国有色金属,2021,(13):48-51.

[2]耿志远.耿飚:永远的人民战士[J].中国新闻发布(实务版),2022,(06):23-28.

[3]刘春秀.周恩来亲点耿飚任新中国第一位驻西方国家大使[J].世纪风采,2023,(03):6-11.

0 阅读: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