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一个多月才到春节,可是一经有三个好消息传来,一是今年除夕会放假,二是今年的假期会多一点,三是春节终于申遗成功了,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春节期间最大的期待,就是到底有没有烟火气,因为这些烟火气,就是年味的由来。
而提到烟火气,自然就要提到烟花爆竹,提到烟花爆竹就不得不提一个人,他就是杨凯生,因为早在24年前,他就已经提出了“禁燃鞭炮”,也正是他连续多年的坚持,终于让很多人过上了没有年味的春节。
明明是一个经济学家,为何对“禁燃鞭炮”有这么大的执念?如今的他,又因为当年的提案感到后悔了吗?
从烟花爱好者到禁燃倡导者
按理来说,杨凯生不应该对烟花爆竹有这么大的敌意,1949年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的他,家境应该还不错,每逢春节,家中长辈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也应该会给他购买个爆竹让他玩个够。
不知道这样的印象他还有没有,只知道按他自己的描述,小时候的他更喜欢摄影,上到出征就常常偷拿家里的老相机出去“玩儿”,回家之后就猫在自己的储物间洗印和放大。
要知道那也就是上世纪60年代初期,家中能有相机,还能自己在家洗印照片,可见他的家境如何,当然,良好的家境也为他后来投身金融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过在特殊的年代,他在高中毕业后还是去到农村待了一段时间,感受过农村生活后,他又到西北当兵,之后又去了山沟里的工厂,一待就是好几年。
高考恢复之后,凭借之前打下的坚实底子,他又重返校园,从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毕业后,杨凯生投身金融行业,开启了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他从银行基层职员做起,一步步晋升至副行长,再到全国政协委员,几十年间,他积累了丰富的金融经验,也逐渐形成了自己对社会问题的独特见解。
有了好的工作,他又想起了曾经生活过的贫瘠土地,再加上恰好遇到了参与扶贫事业的机会,于是他又参与了“十进大巴山”“母婴平安120工程”“优秀山村教师评选活动”“健康快车光明行”等各种扶贫项目。
说道这里,大家也许想不明白这样一个心系天下的人,怎么可能会和提议禁放烟花爆竹扯上关系,这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比较较真的人,认定的东西就一定要做,看不顺眼的东西也一定要说。
或许是见到了烟花爆竹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各地因违规燃放烟花爆竹造成的火灾和伤亡事故,让他对烟花爆竹的看法也发生了转变,曾经的热爱,逐渐被对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的担忧所取代。
所以,在2010年,他才第一次提出了《关于在特大型城市禁放烟花爆竹的提案》,而这一提,就是7年。
禁燃政策的推行与社会反响
其实早在1988年,就有人提议禁放烟花爆竹,不过那时候还没有意识到烟花爆竹对环境的危害有多大,再加上这是上千年传承下来的习俗,于是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
之后也有人断断续续提出过,一些城市也做出过禁放的规定,不过都是小范围,小区域的,直到2010年,杨凯生意识到烟花爆竹潜在的危害后,杨凯生开始了长达7年的努力,连续向有关部门提交提案,建议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为了让自己的天提案能够通过,他查阅了详细的资料,在空气污染方面,他搜集了关于烟花爆竹会产生哪些有害颗粒;在安全事故方面,他同样找到了很多因为违规燃放烟花爆竹而发生的悲剧,可以说准备工作做的相当充足。
随着时间的推进,其实到了2014年年底,已经有不少城市明确禁止在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杨凯生的坚持得到了回应,但他还是一直坚持提议到了2017年。
然而,这项政策的出台并非一帆风顺。它立刻引发了广泛的社会争议,毕竟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春节燃放烟花爆竹是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传统习俗,是辞旧迎新、祈福纳祥的重要仪式,烟花爆竹的声响和火光,也构成了人们对“年味”的重要感知。
禁燃政策的实施,无疑是对这种传统习俗的冲击,许多人质疑,为了环保而牺牲传统文化是否值得?也有人质疑杨凯生作为金融专家,为何对环保问题如此执着?甚至有人对其动机进行揣测,认为他“不务正业”。
在政策实施初期,各地政府采取了严厉的措施,对违规燃放烟花爆竹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果不其然,烟花爆竹的燃放量确实大幅减少,城市空气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与此同时,互联网的普及也改变了人们的过年方式,“年味”开始从线下转移到线上,虚拟的祝福和互动逐渐取代了现实中的走亲访友和燃放烟花爆竹。
然而,这种变化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年轻人对过年的仪式感逐渐减弱,曾经热闹的街头巷尾变得冷清,邻里之间的互动也减少了。
尤其对于上班族来说,“过年”几乎等同于“放假”,曾经充满期待的团圆饭,也因为除夕不放假而变得难以实现,年味,似乎真的变淡了。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民众对恢复燃放烟花爆竹的呼声越来越高,一些人也开始反思,一刀切的禁令是否真的合适?如何在环保和传统文化之间找到平衡点?
禁燃政策的利弊
禁燃烟花爆竹政策的实施,其实是一场复杂的社会实验,它在带来环境和安全效益的同时,也对传统文化和社会心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环境角度来看,禁燃政策的积极作用不容忽视,大量的数据表明,在禁燃政策实施后,春节期间的空气质量明显改善,PM2.5等污染物浓度显著下降。
这对于公众健康,尤其是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长期来看,减少空气污染也有利于改善整体的生态环境。
然而,禁燃政策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冲击,燃放烟花爆竹是中国人庆祝春节的传统习俗,承载着人们辞旧迎新、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望。
禁燃政策的实施,让许多人感觉“年味”变淡了,失去了传统的仪式感,尤其对于老一辈人来说,这种改变更难以接受,他们怀念过去热闹的春节,怀念爆竹声声辞旧岁的喜庆氛围。
除此之外,禁燃政策也引发了社会心态的一些变化,一些人对“为你好”式的政策产生了反感,认为个人生活被过多干预,这就是典型的干活还不落好。
他们更倾向于自主选择,为自己负责,而不是被动接受安排,而韩国成功将燃灯会申遗,其中包括放烟花、点花灯等活动,更是引发了国内不少人的反思。
其中有不少人认为,如果国内没有禁放烟花爆竹,或许这些传统习俗也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这种文化传承的危机感,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禁放政策的得失。
如何寻求平衡点
经过多年的实践,社会各界对禁燃烟花爆竹政策的利弊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近年来,政策也开始出现调整,多个城市宣布放宽烟花爆竹管控政策,允许在特定时间和区域内燃放。
这一变化,既是对民意的回应,也是对社会治理理念的转变,而政策松动的背后,有多重因素的推动,首当其冲的,就是经过几年的严格管控,空气质量已经得到了显著改善,为适度放开创造了条件。
尤其是新冠疫情后的第一个春节,人们对传统节日氛围的渴望更加强烈,毕竟按照传统的思维,燃放烟花爆竹可以趋吉避凶,将一年的霉运全都“吓走”,也让来年有一个好的开端,而疫情过后的第一个春节,恰恰处在这个重要节点。
还有就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一些低污染、低噪音的新型烟花产品也开始出现,为兼顾环保和传统提供了新的选择。
然而,放宽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各地政府在允许燃放的同时,也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措施,限定燃放时间和区域,禁止在医院、学校等敏感区域附近燃放,鼓励使用环保型烟花等等,这些举措旨在在传统文化传承和环境保护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一些专家也提出了更细致的管控建议,例如设立专门的烟花燃放区,由政府组织集中燃放,既能满足群众需求,又能最大限度地控制环境影响;还有人建议利用现代科技,开发虚拟烟花、无人机表演等新型庆祝方式,既能营造节日氛围,又能避免环境污染。
政策的调整,体现了社会治理理念从一刀切的禁令向因地制宜的管控的转变,也反映了决策者对民意的尊重和对社会复杂性的认识。
然而,政策松动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确保燃放安全,如何处理燃放后的垃圾,如何平衡不同群体的诉求,这些问题都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去解决。
所以在年关来临之际,全国还是有多地发布了春节烟花燃放规定,有的禁放,有的限放,还有的正在完善禁限方案,这就不得不让人再次想起了杨凯生,如今的他,又过上了怎样的生活?
沉默的回应
如今的杨凯生早已退休,或许他还关注着扶贫和环境问题,但对于现在的他来说,安享晚年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只能说对于那些坚持的事情,他一定不会有任何改变,因为这些争议,同样是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换来的。
对于烟花禁放政策的变化,他保持了沉默,这种沉默,或许是一种智慧,也可能是一种无奈,尽管他本人没有公开表态,但社会对他的评价却从未停止。
支持者认为,他是一位有远见的环保先锋,为改善空气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反对者则认为,他忽视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过于简单化地处理复杂的社会问题。
无论如何,杨凯生的建议确实推动了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在他的影响下,不仅是烟花爆竹,许多其他污染源也受到了更多的控制,从这个角度来看,他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如果现在有机会重新审视当年的提议,杨凯生会有什么样的反思呢?
也许他会意识到,在追求环境保护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毕竟真正的解决方案不是简单的禁止,而是如何在各种需求之间找到平衡,在尊重民意的基础上,制定更科学、更合理的政策。
结语
没到春节,总是争议不断,除了燃放烟花爆竹,还有就是越来越平淡的春晚,但对所有人而言,只要在除夕的晚上能够一家团圆,这个年就算是过得有意义,毕竟,为了我们会能过好这个年,还有不少人奋斗在自己的岗位上。
所以,什么是年味?对一些人来说,又烟花爆竹,又赵本山的春晚,但对一些人来说,能够回家叫上一句爸妈,能够有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就足够了,你认为呢?
信息来源:
人民政协网2020-01-21《一个扶贫志愿者——记老政协委员杨凯生》
澎湃新闻2024-02-26《人间烟火气丨烟花爆竹华丽的背后》
上游新闻2024-01-05《烟花禁燃“松绑令”后十城回应:多数政策不变,少数在等通知》
澎湃新闻2024-12-10《【禁燃禁放】全国各地出台从严管控措施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