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作为华北司令的傅作义在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最终还是以民族大义为重,对华北的国民党军下达了放下武器的命令,并亲自颁布了《关于和平解放北平问题的协议》之公告。
这个决定,让北京这个千年古都免受了战火的侵袭,也让傅作义麾下的士兵避免了无畏的牺牲,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可傅作义的起义,以李文、石觉为首的国民党顽固分子坚决地拒绝投诚。
面对这些人的顽抗,傅作义也并没有为难,而是让他们安全的返回到了南京,那么,这些人对傅作义的态度是什么?他们会感激傅作义的不杀之恩吗?
李文、石觉的现实情况
要说明白这个问题,就必须要先了解一下当时的形势是什么。
1948年11月,在经历过三大战役之后,国民党反动派的有生力量已经基本被消灭,蒋介石已经无力救援被我党军队重重包围的傅作义。
这时的傅作义也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地寻找一丝生机。
为了保证自己西撤的路线,傅作义命令他的精锐部队35军支援张家口,不过随着战争局势的变化,这支保证张家口的驻军被我党巧妙的分割在了外围,至此,傅作义的军队彻底失去了西撤的后路。
也就是说,如果傅作义选择顽抗到底的话,他们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被我党全歼在北京,李文、石觉这些国民党高级将官要么战死,要么就是兵败被俘。
可以说,正是傅作义作出了和平起义并且让他们自由选择出路的决定,才让他们在必死的结局中找到了生存的机会。
按照常理来想,这几人应该会对傅作义感恩戴德才是,但事实却并不是如此。
李文、石觉对傅作义的态度
根据多方资料显示,这两人对于傅作义起义的行为相当愤怒与不满,在傅作义发布和平宣言之后,这两人立即找到了傅作义要求对方将自己送回南京。
要知道当时的国民政府已经败局已定,在这种情况下这两人依然选择跟随蒋介石一同踏上灭亡的不归路,可见其顽固程度之深。
而这种顽固也在两人的行为上被体现的淋漓尽致。在傅作义起义之后,作为国民党高级将官的李文曾受到了我党的优待,并送到了西安军政大学学习,然而此人却在重庆学习的过程中趁机逃跑,又再次跟随蒋介石返回了台湾。
另一个石觉就更不用说了,在回到南京之后他立即就被蒋介石委任了要职,还成为了抵抗我党进攻的要员之一。
总的来说,从这些史料中可以看出,两人对于傅作义将他们送回南京并不买账。作为蒋介石麾下的大将,这两人的认知就是应该死守北京。
同时,一些有关两人的影视作品中也常将他们描绘成国民党的极端分子,和傅作义以国家、民族利益为先的胸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们的结局
当然,认知上的差距最终也造就了双方截然不同的结局。
傅作义在起义之后就一跃成为了我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并在随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长期担任水利部部长一职,在任职期间,他亲自踏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绘制图例,力求以最小的功耗达到最大的功效。
在他的带领下,我国的水利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而相比起来,李文、石觉两人的成就就比较一般了,石觉在逃回台湾之后迷恋上了太极拳拳法,并一手建立了台湾太极拳学会担任理事长。
另一个李文则是在退休之后担任了台湾糖业公司的顾问。
从这几个人的差距中不难发现,傅作义将军的能力和认知要远比李文等人高得多,严格来说,傅作义与他们本就不是一路人,就算是这两人对于傅作义将军的起义再有怨言,也根本没有什么必要在乎。
参考资料:
北京日报:解放北平的三次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