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历史唯一一个成功复国的朝代,合计国祚355年,一共29位君主

稷下学史来明志 2024-12-29 09:06:36

当一个朝代覆灭后,其复国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回望中国历史长河,能够成功复国的朝代寥寥无几,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汉王朝,东汉的建立便是西汉的一次复国壮举,刘秀明确地沿用了“汉”这一国号。

放眼全球历史,朝代复国的难度同样不小,与中国历史相似。以越南为例,这个历史上朝代众多的国家,也仅有后黎王朝成功实现了复国。

后黎朝(1428-1789),是越南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由黎利于1428年创立,这一年正值中国明宣宗宣德三年。

在国内,后黎朝沿用了越南李、陈两代的国号“大越”;而在国际上,则自称“安南”,这一称呼也被明朝、朝鲜王国等国家所通用。

1407年,明朝灭亡了越南的胡朝,并接管了越南北部。但越南北部早已长期脱离中国独立,因此反明冲突此起彼伏。

1418年,黎利在蓝山举起反明大旗,自称“平定王”。在少尉黎只的建议下,他采取了先占领越南中部,再攻克东都(今河内)的策略,并于1424年付诸实施。

1427年,黎利成功将明朝军队逐出越南。明朝随后放弃了直接管辖越南的打算,转而册封黎利于1426年所立的傀儡君主陈嵩为安南国王。然而,黎利在驱逐明军后,却杀害了陈嵩。

击败明朝军队后,黎利发布了《平吴大诰》,宣告他驱逐明人、复兴国家的伟大功绩以及建立新政权的合理性。

1428年,黎利正式称帝,成为后黎太祖(1428─1433年在位),标志着后黎朝的建立。

起初,明朝并不承认后黎朝的地位,要求册立陈朝后裔为安南国王。但在1431年,当黎利表示无法找到陈朝宗室后裔后,明朝妥协,册封黎利为安南国王,并订立了黎氏每三年向明朝进贡一次的规定。两国保持友好关系,明朝不干涉越南内政。

黎利致力于重建国家,他设立科举选拔官员,聘请教师推动儒学教育,参照唐代刑律制定法律,将全国划分为五道进行治理。他还向大臣及老弱孤寡分配土地,减少东都(即河内)的守军数量,让他们务农为生。

然而,黎利性格多疑,在权力地位稳固后,他杀害了许多功臣。

黎利去世后,年仅十岁的儿子黎元龙(1433至1442年在位)继位,由黎察辅政。

1438年,黎察因权力滥用被处决。黎元龙的皇后杨氏贲曾被册立,其子黎宜民也一度被封为皇太子。但杨氏贲被废黜后,黎宜民也被贬为谅山王,这为日后他发动兵变杀害黎仁宗埋下了伏笔。

黎元龙沉迷女色,1442年竟强迫阮荐的婢女阮氏路随侍左右,不久他便暴毙而亡,阮荐家族也因此受到牵连。

黎元龙逝世后,年仅两岁的儿子黎邦基继位(1442至1459年在位),由宣慈太后阮氏英摄政,国政大权则掌握在阮氏英及大臣郑可手中。

初期,越南国内相对和平繁荣,并向外扩张,将势力延伸到了占城。

1451年,阮氏英诛杀了郑可,但到了1453年仁宗亲政时,却赦免了郑可的罪行,还赐其家人官田。仁宗虽名义上亲政,年仅十二岁,大权仍由阮氏英掌握。

1459年,谅山王黎宜民发动兵变闯入皇宫,杀害仁宗篡位。为避免被擒或被杀,阮氏英让仆人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不久,大臣阮炽、丁列又诛杀了黎宜民,改立太宗四子黎思诚为帝。黎宜民在位仅243天。

黎思诚(1460至1497年在位)深受儒教熏陶,即位后以中国宋朝理学为典范,着手改革越南。

当时越南的科举考试时有时无,为了让更多非豪门子弟入仕,圣宗重启科举制度。他还进行了全国普查,在各省广建文庙以推崇儒教,同时停止新建佛教、道教寺院,限制僧侣购置新田产。

这一时期,大越武力强盛,对外讨伐北方的海盗、哀牢以及占城。

1471年,越南攻占占城首都毗阇耶,俘虏占城国王盘罗茶全,占城人民大批移民柬埔寨及马六甲。

自此,占城北部阿摩罗波胝和中部毗阇耶被越南占领,仅剩南部宾童龙保持部分独立,成为越南的保护国。

1479年,越南又挥师南掌(今老挝),攻陷其首都琅勃拉邦,迫使南掌向越南朝贡。

1483年,圣宗颁布新律法《洪德刑律》,并下令由吴士连编写的《大越史记全书》成为官方史书。

黎思诚去世后,其子黎鏳(1497至1504年在位)继位,是为宪宗。宪宗是位守成之君,政事遵循太祖及宪宗旧例,无甚更张。此时越南国泰民安。

宪宗驾崩后,其子黎敬甫即位,但在位仅184天便病逝,庙号肃宗。

肃宗驾崩后,其兄黎濬(1505至1509年在位)登上了皇位。黎濬沉迷于酒色,实施暴政,对宗亲残忍无情,导致许多宗室心生反意。他雇佣了一批侍卫保护自己,其中就有后来篡位建立莫朝的莫登庸。

莫登庸与黎濬关系极为亲近,一路升迁,直至天武卫都指挥使的高位,在黎濬在位期间势力逐渐壮大。黎濬的堂弟简修公黎晭被他囚禁在狱中,后通过贿赂守卫才得以逃脱,并与其他大臣联手起兵反抗黎濬。

阮种逼迫黎濬自杀后,拥立其弟阮伯胜为帝,但黎广度很快诛杀了阮伯胜,再次拥立黎晭为帝。

黎潆(yíng)继位后,国内又多次爆发内乱,他还热衷于大兴土木,导致民众生活困苦,士卒疲惫不堪。

1516年,陈暠发动叛乱,大臣郑维㦃趁机弑杀皇帝。

郑维㦃随后拥立黎光治为帝,但不久黎光治就被郑维㦃的哥哥郑维岱劫持到西都(今清化),并惨遭杀害。

安和侯阮弘裕得知黎潆被弑的消息后,起兵攻打并掠夺了东都升龙,拥立黎昭宗为帝,并将都城迁到了西都。

大臣黎广度对此不服,投奔了陈皓的叛军。陈皓叛军则趁机占据了东都。

黎昭宗发兵镇压叛乱后,两位因讨敌有功而权势显赫的军阀郑绥和阮弘裕之间产生了冲突,互相攻伐。

铁山伯陈真支持郑绥,1517年,阮弘裕从清化前往朝见黎昭宗,当时莫登庸正在镇守山南。陈真建议莫登庸在中途截杀阮弘裕,但莫登庸于心不忍,阮弘裕因此逃过一劫。

陈皓之乱失败后,黎广度被押解回京。在莫登庸的奏请下,黎广度被处决。

当时黎昭宗年幼,各地将领拥兵自重,互相攻伐。铁山伯陈真发兵驱逐了阮弘裕,控制了升龙。

陈真以黎昭宗的名义,命令阮公度率领步兵、莫登庸率领水兵追击阮弘裕,阮弘裕逃到了淳祐。官军掘开了阮弘裕父亲阮文郎的坟墓,开棺斩首。

莫登庸本想率军进攻,但收到了阮弘裕写给他的一封信和一首诗,于是按兵不动,阮弘裕得以率军回到清化。

陈真驱逐阮弘裕后,大权独揽,黎昭宗仅仅是个傀儡皇帝。莫登庸也十分畏惧他,让自己的儿子莫登瀛娶了陈真的女儿为妻。

当时有人创作了一首诗,预言陈真会篡位成为明君。因此,国舅褚启、寿国公郑侑、瑞郡公吴柄建议黎昭宗杀掉陈真。黎昭宗于是诱骗陈真进入宫殿将其杀害。但陈真的余党黄维岳、阮敬、阮盎等人发动叛乱,掠夺升龙。

黎昭宗逃到了嘉林菩提津避难,下令阮弘裕率军勤王,但阮弘裕却按兵不动。无奈之下,黎昭宗想起了莫登庸,于是派遣恭俭侯何文正、桧溪伯黎大堵前往海阳,邀请莫登庸出山,并赋予他兵权。

莫登庸将黎昭宗迎接到菩提津,自己则率领水军驻扎在珥河,派人招降阮盎等人。阮盎回信要求杀死褚启、郑侑、吴柄三人。莫登庸于是处死了这三人,但阮盎、阮敬等仍然拒绝归顺。

莫登庸考虑到菩提津靠近陈真的余党,于是将黎昭宗迎接到宝洲。御史台都御史杜岳、副都御史阮豫对此表示反对,竟被杀害。与此同时,郑绥、阮敬拥立黎榜为帝,与黎昭宗相抗衡;后来又废掉黎榜,改立黎槱。

黎昭宗见莫登庸平叛未见成效,便派遣阮弘裕协助作战。阮弘裕率领清化兵,莫登庸统领山南兵,共同在山西进击阮盎、阮敬。阮弘裕大败,自认不敌,率先返回清化,留下莫登庸的军队与之对峙。黎昭宗于是重用莫登庸,任命他为提统,掌管讨伐阮盎叛军的兵马。

1519年,战局开始有了转机。先是莫登庸在菩提津大败郑绥的兵马,郑绥挟持黎槱逃往安朗;不久,莫登庸又在慈廉掘开堤坝,大败郑绥军,擒获并杀害了黎槱。凭借这一功绩,莫登庸被封为明郡公。黄惟岳、阮盎、阮敬都投靠了莫登庸,莫登庸的势力愈发强大。

1521年,莫登庸荣受仁国公之封,节制十三道水步诸营,手握后黎朝军权大权;黎昭宗更是亲临莫登庸府邸,亲自晋升他为太傅。随后,莫登庸领兵前往京北谅源,成功镇压了陈升(陈皓之子)的残余势力。次年,他又平定了黎克纲、黎伯孝的叛乱。

莫登庸权势日渐显赫,意图掌控黎昭宗,于是派遣女儿入宫侍奉,暗中监视其一举一动。

他不仅封长子莫登瀛为毓美侯,掌管金光殿,自己出行时也僭越使用皇帝仪卫,署卫阮构、都力士明山伯阮寿、覃举等人对此表示反对,却不幸遭到莫登庸的杀害。

黎昭宗无法忍受,1522年,他与范献、范恕等人密谋,与西京的郑绥暗中相约共同讨伐莫登庸。不久,黎昭宗孤身逃出升龙,躲藏到山西明义县的梦山中。

莫登庸得知消息后,立即派黄惟岳前去追捕。黎昭宗发兵抵抗,黄惟岳被击杀。

与此同时,莫登庸召集群臣,声称黎昭宗被奸臣劫持到外地,顺势拥立昭宗的弟弟黎椿为帝,年号统元,即黎恭帝。

黎昭宗在山西时,本来前来勤王的势力颇为强大,但因听信宦官范田的谗言,导致人心离散。郑绥的部将阮伯纪前来参拜,范田担心其争权,便怂恿黎昭宗将其杀害。郑绥愤怒之下,发动兵变,将黎昭宗劫持到清化。

莫登庸遥指黎昭宗为陀阳王,并多次挟持黎恭帝进攻郑绥和黎昭宗。

1524年,黎恭帝晋升莫登庸为平章军国重事、太傅、仁国公;1525年,莫登庸又被封为都将、总率天下水步诸营,在清化一战中彻底消灭了郑绥的势力,擒获黎昭宗,将其押回升龙囚禁。次年,莫登庸指使沛溪伯范金榜将黎昭宗杀害。

此时,莫登庸的党羽已经遍布朝中,他决定篡夺皇位。早在1524年被任命为平章时,他就奏请封陈真的儿子陈实为弘休伯,试图争取陈真余党的支持。到了1527年,在莫登庸的授意下,朝廷派人前往他的祖籍地宜阳古斋社,给他加九锡,封安兴王。不久,又炮制出一首颂扬周公辅佐周成王的诗。莫登庸从古斋前往升龙,在他的示意下,群臣纷纷建议黎恭帝禅位。武睿等忠于后黎朝的大臣表示不服,辱骂莫登庸,结果皆被杀害。

1527年4月,莫登庸正式接受了黎恭帝的禅位,建立莫朝,改元明德,恭帝被废为泰王。不久,他胁迫恭帝与太后郑鸾一起自杀。

莫登庸又封莫护为靖国公、中官阮世恩为莅国公,让他们担任左辅右弼之职。

莫登庸在篡位之初,生怕引发变乱,因此严格遵守后黎朝的法度,意图争取后黎朝遗臣的支持。然而,大多数后黎朝的功臣子孙要么逃窜至外国,要么隐姓埋名,更有甚者聚众成匪。

阮弘裕的儿子安清侯阮淦,率领家族子弟逃往哀牢(今老挝),受到国主乍斗的庇护,被安置在岑州,图谋恢复后黎朝。后来,他们成为了莫朝在国内最大的敌对势力。次年,莫登庸认为天下逐渐安定,才开始着手改革兵制、田制、禄制以及地方官制。

1529年,莫登庸以年老为由,将皇位传给儿子莫登瀛,自封太上皇,退隐到宜阳县古斋的祥光殿,以捕鱼为乐,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但事实上,莫登庸在退隐古斋时,仍牢牢掌控着莫朝的朝政,其真正目的是作为莫登瀛的坚强后盾。

1530年,清化人黎意自称是后黎朝宗室的外孙,在椰州起兵,宣布恢复黎昭宗的光绍年号。后黎朝的遗臣们纷纷投奔其麾下,短短数月间,各郡县纷纷响应,黎意的兵马迅速扩充至数万人,屯兵于马漆江。太上皇莫登庸亲自率军征讨,却屡战屡败,只得退回升龙,留下太师麟国公莫国桢负责防御。

黎意的势力日益壮大,攻入了西都城。莫登瀛得知消息后,亲自率军出征,与莫国桢合兵一处,却被黎意大败。此时,黎意声名大噪,退往椰州享乐。莫国桢得知黎意毫无防备,趁机率军偷袭,成功将其擒获,并在升龙将其车裂处死。黎意的残部逃往哀牢投奔阮淦,使得阮淦的势力进一步壮大。同时,阮淦找到了一位名叫黎维宁的人,自称是黎昭宗之子,并将其立为皇帝(即后黎庄宗),试图让其归国复位。

莫登庸篡位后,身为后黎朝旧臣的武文渊,拥兵万余,意图攻打莫朝。1537年,他向中国明朝求援,渴望明军挥师南下助其一臂之力。

武文渊效忠故主的举动,赢得了后黎朝的认同。在后黎朝偏安清化时,他率兵从义,屡建奇功。后黎朝仍令其镇守宣光,并允许其世袭爵位,获称“宣光安北营嘉国公”。

1551年,后黎朝大臣郑检策划攻打莫朝,武文密也参与其中,一度逼近京师升龙。

1578年农历十月,莫军攻打武氏的根据地宣光、兴化等地,武公纪率领士兵奋力抵抗,莫军溃败而归。

此时,越南莫朝、后黎朝、占城、隆平四方势力并立。

1592年,后黎朝大将郑松击败北方的莫朝,后黎朝重返升龙。此时,郑松权势滔天,自封为“都元帅总国政尚父平安王”,掌握官吏任免、征税、抽丁、治民等大权,地位世袭,人称“郑主”。而黎皇则仅负责临朝听政及接见使节。

越南南部则由阮氏家族掌控。1558年,黎朝大臣阮淦之子阮潢因遭到郑检的猜忌,便自请前往顺化镇守。阮淢在顺化积极筹划,竭力争取人心,日后逐渐发展成为“阮主”政权。1593年至1600年期间,阮潢协助郑松扫荡莫氏势力,但仍被郑松所猜忌。恰逢朝中官员纷纷征讨郑松之际,阮潢向郑松谎称协助讨贼,趁机返回顺化,遣军把守广南,掌控南方。阮潢又将女儿嫁给郑松之子郑梉,结成姻亲关系,以图谋求和好。此时,郑阮对峙的局势已然形成。

1627年至1672年间,郑阮两派七次交锋。前四次由郑主策划南征,均被阮主击退。1655年,阮主主动出击,夺取兰江以南七县,后被郑将郑根等收复。1661年,郑主郑柞挟持黎神宗南征,因粮尽而返。1672年,郑主再次挟持黎嘉宗南下,仍未能灭掉阮主。最终,双方以江为界,各自掌管一方,史称“南北弭兵”。

北方由郑主掌控,南方则由阮主割据。为了稳定兵源,郑主采取了“优兵”和“一兵制”来抽调兵丁,分别防守京师升龙及各镇,并肃清北部的割据势力。

1677年,高平地区的割据势力莫元清投身云南吴三桂的反清行动,郑氏趁机发动突袭,成功夺取高平。与此同时,宣光镇的镇守大将武公俊也瞅准时机,发动叛乱。

在对外交往上,郑氏政权与取代明朝的清朝建立了宗藩关系。1660年代起,双方开始互派使节,郑氏派遣使者前往清朝进贡,而清廷则册封黎氏君主为“安南国王”。

阮氏政权则着手构建自己的统治体系,设立了“三司”及知县、知府等官署,主持科举考试,加强武备,建立军队,并设立大炮厂和射击场。同时,通过征收赋税、矿税、进出口税等手段来维持财政稳定。阮氏政权在印支半岛不断扩张,1697年攻占了占城,设立平顺府,占城国就此灭亡。

1698年,阮氏将领阮有镜夺取了高棉控制下的湄公河三角洲地区,设立嘉定府进行统治,西贡(今胡志明市)等地从此纳入越南版图。

1708年,高棉国所属的河仙地区(今坚江省)的领袖鄚玖向阮氏称臣。此外,阮氏还曾于1702年派遣使者前往广东,请求清朝册封,但未能如愿。

1593年农历三月,后黎朝灭掉莫朝后,隆平朝的武德恭率领三千兵马归顺,并献上金银宝物等,拜见掌权者郑松。朝廷因此晋升武德恭为“北军都督府右都督太保和郡公,号安北营”。

同年农历十月,在郑松的同意下,武德恭回到大同继续镇守。直到此时,宣光的武氏与后黎朝廷的关系还看不出异样。

然而,1594年农历二月,武德恭回到镇守地后却心怀异志,侵扰多地并迁徙居民,与后黎朝关系恶化。后黎朝派兵讨伐,武德恭出逃后又亲自入朝求饶并献上宝物马匹,危机得以暂时缓解。但不久之后,武德恭又萌生了反叛之心。

1599年,武德恭自称“隆平王”,派军侵扰太原白通州,再次被后黎朝派兵击败。

尽管武氏已经公然反叛后黎朝,但仍被允许在宣光镇世袭管治。传到武公悳这一代时,他又勾结莫氏余党。但后黎朝念及他是“勋臣之后”,所以“未忍问罪”。

1669年农历九月,武公悳被人杀害。后黎朝认为武氏“虽失臣节,然念彼祖父有大勋劳,义不可绝”,于是立武公悳之子武公俊为继承人,继续镇守宣光镇地区。

1672年农历六月,当时身处升龙的武公俊趁着后黎嘉宗与重臣郑根一起南征阮氏的机会逃回宣光,发动叛乱。

武公俊后来前往中国云南投靠土官侬氏,自称为“小交冈王”,并与莫氏余党相互勾结,调动当地土著士兵在1685年和1686年劫掠越北边境的宣兴一带。后黎朝多次派兵征讨,却未能将其剿灭。

1689年农历六月,郑氏在清朝云南总督的协助下,成功捕获并处决了武公俊,其党羽也随之解散。

1699年,后黎朝成功平定了侵扰宣光、保乐地区的岑池鳯,当地的动乱才告一段落。

到了18世纪后半期,南方的阮氏政权政治腐败现象严重。

1771年,归仁西山邑的阮文岳、阮文惠、阮文侣三兄弟发动起义(史称西山起义),反抗阮氏政权。

西山阮氏联合郑氏,于1776年攻破富春(即顺化),1777年击杀阮氏太上王阮福淳和新政王阮福旸,成功颠覆阮主政权。阮文侣于1778年称帝,而阮主势力中仅剩阮福映继续抵抗。

此时,北方的郑氏政权也呈现衰败迹象,“将惰卒骄”。阮文惠趁机北征郑氏,于1786年击败郑军,郑主郑楷自杀,升龙落入西山阮氏的控制之下。

郑槰继位成为末代郑主,但与闵帝(1787─1789年在位)发生内讧。郑槰在位仅一年多便出逃,郑氏政权就此终结。

闵帝试图恢复权力但未果,于1789年逃入清朝,后黎朝也随之灭亡。

0 阅读: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