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毛主席去世后,上海一学生找到班主任哭着说:“我要请假,毛主席是我外公!”老师听后,眼睛红了……
1976年9月,上海某中学里,一个名叫孔继宁的男孩接到了一个令他震惊和难过的消息——他的外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在北京逝世的噩耗,这个消息瞬间传遍了整个国家,全国人民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而对孔继宁来说,这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
孔继宁是毛主席最疼爱的外孙,从小与外公关系极为密切,孔继宁天生性格活泼开朗,经常逗得外公开怀大笑,虽然外公为国事操劳,但每逢假期总会抽时间与孔继宁团聚。
外公对这个聪明伶俐的外孙寄予厚望,希望他长大后能为国家做出贡献,为了孔继宁的教育,毛主席将他送到上海念书,交给外婆贺子珍照顾。
来到上海后,孔继宁遵循母亲的叮嘱,在学校里过着低调的生活,他虽然是伟大领袖的外孙,却从不摆架子,没有任何特权,与普通学生没有区别,他勤奋学习,表现谦逊,深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衣着简朴,用品简陋,丝毫不显摆自己的身份。
每年国庆节,孔继宁都会回北京探望外公,外公会拉着他的手,给他讲述革命历程中的故事,告诫他要为人民服务,儿时的孔继宁听着外公浑厚稳重的声音,眼中透着幸福的光芒,他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一定会努力不辜负外公和人民的期待。
然而,孔继宁没有想到,1976年元旦与外公欢聚的最后时光,竟成了他们最后的记忆,当得知外公的死讯后,孔继宁脑中一片空白,他不知所措地来到了老师的办公室,哽咽着请求老师批准他前往北京送别最后一程。
老师被他的话惊呆了,原来这个优秀的学生竟是伟大领袖的外孙!老师红着眼眶批准他的假期,并主动将他送到火车站,临别时,老师握着孔继宁的手说道:“全国人民会永远缅怀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但你一定要振作起来,不要辜负他的期望。”
送完外公最后一程,孔继宁沉默而坚定地回到学校,继续努力学习,他没有对任何人提起自己与外公的关系,就像从未发生过这段历史。
大学毕业后,孔继宁进入外交部门工作,他把握机会,将英语专业知识贡献给了国家,1999年,父亲去世,为了照顾母亲,孔继宁选择回国,自己创业养家。
他靠自己的双手成为了一名成功的商人,但从未因此骄傲自满,相反,他更加谦虚谨慎,积极投身公益事业,以自己的方式回馈社会。
孔继宁脸上已不复存在儿时的天真烂漫,取而代之的是成熟稳重,他没有辜负毛主席的期望,成长为一株坚强的大树,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外公的遗志。
每逢重大节日,孔继宁都会静静地来到外公的纪念堂,献上花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