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生涌入比亚迪,谁被谁改变?

轰鸣的小跑哒哒 2024-08-02 17:03:22

恰好今年的高考志愿刚告一段落,福建有个朋友在说一件事:感觉省外高校近年分数线一直在拉高。我不知道有没有朋友能想到这背后的大环境,很值得一讲---房地产泡沫被刺破以后,这两年国内的导向肯定是实体经济,而“实体”回归到制造业的时候,第一要义就是“汽车”。

原因其实我也讲过很多次,因为汽车是个长产业链行业,一个产品可以拉动产业链上千个工厂开动,对促进经济、就业都有极大的帮助,这两年国内汽车卷得起飞,固然有各个品牌“八仙过海”的情况,但源头大家别忘记了,来自于国家对新能源的引导。我觉得十多年前我上大学的时候,“信息差”非常厉害,大家都不知道每个专业的背后意味着啥,但今天即使没有张雪峰,大家依然可以通过许多媒介去认识每一个专业代码的未来是些什么。

回到“福建”这个事情上来,因为台湾问题过去几十年来重工业也好,高校也好,都很难得到足够的重视,厦大、福大在工科确实也有所建树,但相比于上交大、西交大、天大、湖大、同济这样的学校来说,还是不够强势。所以今天大家在讨论奔赴“制造业”的时候,福建省外的高校的分数线,自然也就水涨船高了。

当然今天有个奇妙的现象在于,有些企业在不断裁人,而有的企业,还再不断要人---其实大家也都知道为什么。关于汽车行业的“卷”,并不是一种常态,滴滴和快递火拼的时候,美团和饿了么打架的时候,或者更早十多年的“百团大战”,互联网本身就是从血雨腥风一路厮杀过来的,如今在汽车行业大家提及更多,无非是“更大的人群感同身受”了,仅此而已。这种“非常态”的最后,一定有人赢有人输,赢的人会不断地在牌桌积累筹码建立优势,而进入下行通道的人,会在一个又一个的危机之中落至谷底,所谓的裁人、要人,无非如此。

但是今年工信部的数据,新能源汽车人才缺口130万---从更为宏观的局面去观察,我觉得汽车行业依然很值得投入人才,这也是我与朋友对高考的讨论话题来源。

原因主要有二。

其一自然是技术导向---中国的新能源走到今天,已经进入了尤里卡时刻,不论是三电产业还是智驾,更或者是对场景颠覆性的想象力,都在不断地呈现出“极有意思”的形态。

其二则是“出海”。你得知道一个事实,在中国,你买自主品牌的车,出了任何问题,你最快可以在1-2小时内通过4S和厂家工程师建立关系,但是你买合资品牌,对不起,你和他们真正做研发的工程师甚至无法协调好时差的问题,于是你能想到最有效的方式,是在当地市场建立“研究院”,那么中国汽车出海必然也面临这个问题,大量的研发人员常驻海外,未来会是一种常态,于是我们就需要大量的储备人才。

换句话说,市场上会有这样一种企业,需求大量的人才:1.销量不错,利润上已经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2.个性上坚持长期主义,希望不断新鲜的血液来构筑技术壁垒;3.计划大规模出海。

你能想到谁?比亚迪肯定是其中一个。

到这个份上,你就能理解前年为什么比亚迪一口气要了三万应届生了---如果你觉得前年是促进就业的大背景下全汽车行业的一次回光返照,那么今年,大家在招聘上开始大幅减缩,甚至裁人的情况下,比亚迪要了多少人?

1.13万。

着实是夸张的,如果你不能理解这个数字,我给你解释一下:三线城市里头交税大头的企业,研发人员通常就三四十到一两百,普通工厂从两三百到一两千,已经是多的了。“过万”,放在任何一个企业,都是天量数字,而对比亚迪来说,这只是“应届生”---它自己的研发团队高达10.28万人。

如果你认为比亚迪要“万级”的应届生是去工厂当工人的话,你无法解释另一个数字:博士占比10%,硕士占比57%。清华、中科大、上交大、浙大,这几年要了非常非常多的人。2023年培养了超过700名的博士后,技术研发总投入超过400亿,这已经是全球范围内,研发规模最大的车企了,没有之一。

我自己对此感受颇深的原因在于,十多年前,大家毕业以后去泛亚、去大众、去日产,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十多年后,大家毕业的第一选择是比亚迪,除去自主情怀不说以外,一方面是应届薪水待遇确实高于其他品牌---我知道很多人会酸葡萄说比亚迪的数字要打个折扣啦什么的,但我手上确确实实有两个应届生就是这么被比亚迪抢走了,什么筹码呢?

一个西交大的博士,应届48W。一个是中科大的硕士,23W。真的假的我无从证实啊,但我所得到的信息就是这样,哪怕有点偏差,“薪资不低”这个结果也只会“很真实”。

另一方面自然在于“成长”。

21年开始比亚迪销量上的厚积薄发,出现了质变,恐怖的增长背后,实际上是“技术”的底色---有那么一批优秀的工程师在“技术鱼池”当中养大鱼,如果你是一位学徒,自然也可以在这里磨炼自己,快速积累经验,奠定自己在职场上的竞争力。

所以我觉得,大规模招聘应届生这件事,属于双向奔赴了。

讲到这里,我觉得很容易能想到两件事。

第一件是,过去的半年时间里我听说过许多比亚迪的负面,而且其中很多是所谓的工程师们,质疑“这不可能,那不可能”。但我觉得多半是酸葡萄的---市场竞争,赢了就是赢了,没什么好讲的,但凡一个品牌拥有比第五代DM技术更好的产品,油耗能够比比亚迪更低,或者能够在自研上大展拳脚,成本管控做得比比亚迪好,那也不至于在这里放冷箭。

而且你得认识到一件事,今天在比亚迪里做研发的人,多半是顶级名校出身,他们不仅不傻,且比多数人更优秀。试图质疑比亚迪的设计,得先瞧瞧自己的学历够不够资格。

第二件在于,“良性循环”。优异的企业培养优异的人才,优异的人才自然也会反哺企业,使其成为更有竞争力的存在。伴随着新能源这个主题,和“出海”这件事,比亚迪依然大有可为。

坦白说,我很羡慕这些小朋友们,毕业后就选择了最好、成长最快的出生地。

0 阅读: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