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日军砍下陈翰章将军的头颅后,与其头颅的合影。照片拍摄于1940年12月11日。极诡异的是,照片中装着陈翰章将军头颅的木盒竟泛着白光,而且白光的形状像一只盘踞的猛虎。
陈翰章,吉林人,生前是东北抗联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的总指挥。在抗日战争的残酷岁月里,他与日军进行了无数次的对抗,累计击毙了超过一千名日军士兵,因而成为了日军深恶痛绝的对象。
然而,若非那场战争的爆发,陈翰章本可能仍是一位执教鞭的普通教员,平静地在教室里讲授知识。在参战之前,他是一位文弱书生,在敖东中学担任教职工作。
然而,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改变了他的命运轨迹。当东北大地陷入战火与混乱之中时,陈翰章在敖东中学的一次师生集会上,振臂高呼,发誓要为国家报仇,为民族清洗耻辱。
他的学生们目睹了这一切,感受到了他言辞中的杀气和决绝。在国家危难之际,新婚的陈翰章放弃了与妻子的安稳生活,选择了投笔从戎,加入了王德林领导的救国军司令部,在那里他结识了周保中等抗日名将,并在后者的影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陈翰章的军事才能和战斗勇气迅速获得了认可,他先后担任东北抗联第二军第二师的参谋长及代师长。
他的战绩令他在敌我双方都赢得了极高的名望,成为了一个让日军畏惧的存在。1934年,年仅21岁的他就已展现出了超凡的军事才华和领导力。
战争期间,日军曾多次企图通过抓捕他的家人来迫使陈翰章投降。他们先后抓获了陈的父亲和妻子,并以他们的生命安危为要挟。面对这种情况,陈翰章在悲痛之余,作出了极其艰难的决定。
他将自己父亲的棉袄挂在树上,象征性地开了三枪,并告诉父亲,若日军再来劝降,他将不顾一切。通过这一行动,陈翰章表明了自己绝不投降的决心,并通过父亲告诉妻子另嫁他人,以此来保护她的安全。
陈翰章在战场上屡建奇功,但也在与日军的无数次激战中,使得自己身受重伤。到了1940年,他已是日军的头号敌人。
尽管身处重围,他始终未曾有一丝退缩之意。在他的最后一战中,即使战友相继倒下,他依然坚持战斗,直至被日军俘虏。在被俘后,尽管遭受严刑拷打,陈翰章仍旧咬紧牙关,拒不屈服。
在日军的屈辱与折磨中,陈翰章的坚韧和勇气令敌人感到惊讶与畏惧。终因不堪其折磨,日军采取了极端残忍的手段,他们剜去了陈翰章的双目,并在他壮烈牺牲后,将他的头颅割下,浸泡在防腐剂中,作为战利品陈列以示威慑。
这种野蛮的行为,旨在消灭抗日将领的精神象征,并试图以此摧毁抗联的士气。
陈翰章牺牲时年仅27岁,正值青壮年。他的生命虽短暂,却以无畏的姿态和坚定的抗日意志书写了一段历史。
在战争结束后,随着民族的苏醒,人们开始寻找遗失的英雄。陈翰章的头颅最初被送往了伪满洲国首都长春,陈列于研究院中供日军和伪军观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屈辱的展示成为了寻找与归还的焦点。
在抗战胜利之后,寻找陈翰章头颅的行动渐渐展开。多年的努力终于在长春医学院中找到了线索,他的头颅与其他数名抗日英烈的遗骸一同被发现。这一发现不仅是对陈翰章及其家族的一种解脱,也是对历史的一种正义的恢复。
1983年,陈翰章的外甥作为英雄的直系亲属,将陈翰章的头颅迎回故乡吉林敦化,这一行动象征着英雄归来,也象征着民族尊严的恢复。
2013年4月11日,也就是陈翰章牺牲73年之后,他的头颅和遗体最终在吉林敦化的烈士陵园合葬,这一仪式不仅是对他英勇牺牲的致敬,也是对他不屈精神的永久纪念。
在抗日战争这场艰苦卓绝的斗争中,陈翰章代表了无数抗日英雄,他们用生命与血肉之躯书写了抗争史诗。尽管他的生命戛然而止,但他的精神和牺牲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为了正义和自由而继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