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历史:被“割资本主义尾巴”的于庄,鉴证了改革开放的正确性。 于庄,这个位于献县南河头乡的村庄,在1968年国家启动海河流域治理工程时,进行了整体搬迁。新村庄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为庭院种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1969年春季,富有远见卓识的村民张玉山从石家庄购买了西红柿秧苗,率先在家中尝试种植。尽管当时购买者数量有限,但由于西红柿市场供应不足,他当年便获得了200多元的收益。 随着时间推移,于庄居民纷纷效仿西红柿种植,黄瓜也成为了主要种植作物。十年后的1973年,参与种植的村民达到了90%以上。彼时,全村居民住房均为四间朝向北面的房屋,扣除卫生间、猪圈等建筑用地,用于种植蔬菜的面积一般不超过0.25亩。 但尽管如此,由于当时农产品供应不足,有广阔的市场,于庄农民人均年收入仍高达200余元。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财富在当今社会或许微不足道,但在那个粮食匮乏的年代,却足以应对半年甚至更长时期的粮食短缺问题。 那时玉米每斤价值约为四毛;高粱每斤售价则是三毛多。所以,所以每户以200元的总收入采购五六百斤粮食也是轻而易举之事。 然而,正当于庄人民全身心投入庭院种菜之际,“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浪潮席卷而来。于庄瞬间沦陷,成为全县“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代表,并被全省媒体点名批评。 县政府和公社甚至派出工作小组,挨家挨户进行批评教育,同时加强对西红柿、黄瓜等农产品销售的限制。由于处在盛夏季节,西红柿产量丰硕,但村民们却无法把西红柿运出村子,以至于大量西红柿滞销。 之后工作组甚至为了“明正典刑”,决定将滞销的西红柿集中销毁。这使得于庄村民的辛勤劳动成果付诸东流。 随后的1975年春天,于庄民众再度冒险尝试种植西红柿及黄瓜等蔬果。待到果实快要成熟时,一群身穿绿衣的“割除资本主义尾巴突击队”迅速赶来。 村支部书记在这次变故中被停职处理,社员们被迫将种植的蔬果尽数铲除。 直到“四人帮”倒台,党和人民在历经两年的阵痛之后,终于迎来了1978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胜利。 会议宣布,要充分尊重乡村农民的生产自留地,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这场胜利犹如春风拂过大地,给了农民们新的希望! 截至1988年末,于庄全村范围内无论是院落之内还是露天农田,共建造了超过150座大规模塑料薄膜温室。按家庭计算,每个家庭的平均年度收益大致在2000至4000元之间。 回首往事,于庄的庭院种菜历程可谓充满艰辛与挑战。好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散了阴霾,农民们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回报。透过这段历史,我们看到了中国农村经济的曲折之路,也深感今日的繁荣与稳定来之不易。 笔者坚信只有走改革开放道路中国才会有未来,开历史倒车必将会被人民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改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