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乱摸,这个很贵的,弄坏了你赔不起!”1978年,一位穿着补丁衣服的老太太买冬笋时,遭到小贩制止。哪知有人只是跟小贩轻声耳语了几句,小贩追上老太太要把冬笋送给她。原来,这位老太太是钱三强的妻子,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的何泽慧先生。
一位身材矮小的老太太站在竹笋摊前,手指轻轻触碰着笋尖,细细打量着她准备买的菜。
她的衣服已经洗得发白,几处打着明显的补丁。看到她的动作,摊主不由得皱起了眉头,抬高了嗓门:“不要乱摸,这个很贵的,弄坏了你赔不起!”声音尖锐,显然是对这位看起来不起眼的老太太有所不满。
老太太微微一怔,没有争辩,默默地收回了手。她的神情看不出丝毫的不悦,只是站在那里继续看着那堆竹笋。就在这时,旁边有人凑到摊主耳边,低声说了几句。
摊主的脸色瞬间变了,他放下手中的活儿,快步追上那位老太太,喘着气,带着一脸的歉意,“哎呀,老太太,对不起,对不起啊!这冬笋您随便挑,我送给您!”
老太太微微一笑,轻轻摇头,“不必,我只挑了两个,就这两个吧。”她掏出钱来,付了竹笋的钱,转身离开。
这一幕虽然短暂,但背后藏着一个更加感人的故事。这位朴素的老太太不是别人,正是钱三强的妻子,何泽慧——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的杰出科学家。
那时的何泽慧已经72岁了,这位对国家作出卓越贡献的核物理学家,仍然过着简朴的生活。尽管她在中国核物理的发展史上举足轻重,但在日常生活中,她从未表现出丝毫的优越感。
何泽慧和钱三强这对伉俪,常常被人称为“中国的居里夫妇”。两人不仅在科研领域齐头并进,在生活中也始终保持着谦逊、低调的态度。何泽慧经常穿着打了补丁的衣服,鞋子也是一双老旧的解放鞋,一穿就是多年。
她的生活简单到让人难以置信:出门从不坐专车,坚持搭公交车上下班;家里的家具也极为简朴,始终保持着他们回国时的陈设。
她并非没有享受生活的机会。在上世纪40年代,何泽慧和钱三强都在法国和德国的实验室中工作,拥有舒适的生活条件和广阔的科研环境。
1948年,新中国即将成立的消息传来,这对年轻的科学家夫妇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国外的优厚待遇,决定回到刚刚诞生的新中国,投身祖国的科学事业。
1948年5月,何泽慧与丈夫钱三强登上了回国的船只。他们离开了优越的科研环境,带着满腔的报国热情,踏上了充满未知和艰辛的回国路程。
刚回到国内,钱三强和何泽慧便面临了不少挑战。
当时,国内的科研条件极为有限,很多设备和材料都严重不足。为了建设核物理研究所,何泽慧甚至骑着自行车到旧货摊去购买零件,然后自己动手画图纸、设计实验仪器,逐步搭建起简陋却功能齐全的实验室。
何泽慧和钱三强在实验室里,日以继夜地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科学家们的生活并不轻松,但他们从不抱怨,也从未因为物质上的匮乏而放弃理想。
为了中国的核物理事业,何泽慧贡献了大量心血,特别是在氢弹研制的关键时刻,正是她及时发现并纠正了实验数据中的错误,避免了整个研究团队走上错误的方向。
1967年,中国成功引爆了第一颗氢弹,这一震撼全球的壮举背后,有何泽慧的一份功劳。她的研究为中国的核武器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被誉为核物理领域的重要人物。
即便如此,何泽慧从未以此为荣,而是始终保持着一名普通科研工作者的姿态,继续默默无闻地耕耘在科学的土壤中。
时间流逝,何泽慧逐渐步入晚年。尽管她的年龄越来越大,但她对科学的热情从未减退。1978年,她已经72岁了。那年发生的一场小插曲,既是她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她一生低调、朴素精神的缩影。
改革开放以后,何泽慧重新活跃在科研的舞台上。
她担任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副所长,继续为国家的核物理研究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即便在退休之后,何泽慧依然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毫不懈怠地培养年轻一代的科学人才。
即便是到了晚年,她依然穿着打了补丁的衣服,过着简单的生活。正如她自己所说:“生活的简朴和物质的匮乏,从来不会成为我追求科学的阻碍。”。
2011年,97岁的何泽慧在北京与世长辞。她的离去,带走了一个时代的科学记忆,但她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中国核物理的历史上。
她与钱三强共同谱写了中国核物理发展的壮丽篇章,却始终保持着谦逊的态度,将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祖国的科研事业。
如她在世时所言:“我们做的事,还远远不够,科学的路很长,我们走得还不够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