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员工数量突破90万,研发人员10.4万,不说大伙都欠比亚迪一台车,不抹黑它

东意和你不一样 2024-09-15 01:46:46

比亚迪员工数量突破90万,研发人员10.4万,不说大伙都欠比亚迪一台车,不抹黑它总能做到吧!国有难处,还得靠民族企业撑住基本盘。那些平日牛逼哄哄的外企,除了把降本增效、裁员、降薪等玩出新境界,还能干啥? 2023年,大众汽车在华销售323.6万辆,在华员工大概9万名;丰田在华销售170万辆,在华员工约3万人;本田在华销售约130万辆,中国员工仅2万,特斯拉在华销售超60万台,中国员工大约1万……为啥? 因为它们只是把组装环节放在中国而已,根本不可能转移其国内产业链,只招收流水线工人,根本就不需要中国研发人员和工程师。所谓产业配套也就那样,很多零部件都从国外进口,日韩车企的吃相尤为难看。 日本车市规模大约500万辆,却养了500多万汽车产业工人。按照比亚迪研发员工比例计算,除去60万研发人员,还有400多万流水线工人生产汽车零部件。所以,人家只想要你的市场,压根就不需要你的产业配套,任何技术都不想给你。 现在,特斯拉上海工厂零部件本土化率已达到95%。其实,这就是吃一堑长一智,特斯拉进入中国的重要条件就是:三年内完成国产化100%。但也只是组装生产环节,特斯拉的设计研发依然全部在美国。 2023年,比亚迪校招人数为3.18万人次,硕士和博士整体占比达61.3%,研发人员占比高达80.8%……在这个经济不景气的时代,还能持续招纳新员工,为国家和应届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堪称功德无量。 不夸张的说,这10.4万人就是中国汽车战略反攻的主力部队,硬生生撕开了传统油车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铁幕。 早先,任总他们打算100亿美元卖掉华为,之所以也没卖成,主要是少壮派不甘心。此后,华为便开启了备胎计划,准备未来跟欧美在山顶打遭遇战。其实,比亚迪也在10几年前开启了备胎计划——“垂直整合”战略,从头到尾自研自造。 能制定并坚决执行这种战略的人,无疑是都具有大格局和大战略眼光的。胸怀实业救国,科技强国,居安思危,让企业适配于国家战略。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得要死。 当年,动力电池转向三元锂方向时,比亚迪依然坚守磷酸铁锂线路,为啥?因为我国有丰富的磷矿和铁矿,却严重缺乏三元电池所需要的镍矿和钴矿。总不能从石油卡脖子,又变成稀有金属卡脖子吧! 在磷酸铁锂没法提供足够续航里程的时代,比亚迪曾被嘲笑“错过了三元锂电池技术潮流”,甚至一度陷入“自我怀疑”。但通过不断投入,比亚迪最终还是把磷酸铁锂的能量密度给赶上来了。目前,磷酸铁锂电池在乘用车领域的使用,早已超过三元锂电池。 这就是立足国情所做出的“适配性”,再难也要咬牙去坚持,并非一味追逐利润,而是以国家战略为导向,和祖国一起去成长,将企业命运融入国家民族命运。 其实,中国车企一路走来,遭尽了白眼与嘲笑。1997年,李书福说:“汽车有啥了不起,不就是四个轮子、两部沙发加一个铁壳吗?”不仅西方嘲笑他,很多国人也贱兮兮地嘲讽他,德国工程师更是瞎哔哔,中德之间的技术差距起码在50年以上。 十几年前,当全球化如火如荼时,很多人嘲笑比亚迪“垂直整合”战略太愚笨。面对质疑,比亚迪不为所动,坚持电机、电池和电控等全产业链技术自研自造。 其实,这就是“南泥湾式”的战略自觉。一边抓生产,一边抓打仗,就是为了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不在敌人选择的时间、战场和方式,与敌人展开决战。 前几年,美国制裁华为,刚开始想在芯片出口上解决华为,结果华为掏出了海思;后来,想在操作系统上解决华为,华为又默默掏出鸿蒙系统……实在没法子,美国只能封杀整个芯片产业链。 期间,华为始终都未掉入美国所预设的阵地。但越是更换阵地,美国就越被动,战略投入就越大,防线漏洞就越多。进入战略僵持后,华为转身就在国内组织了一场大规模的“南泥湾式”大生产。 仅用三年,华为就突破了手机芯片。前几天,华为三折屏Mate XT与苹果iPhone16巅峰对决,苹果被摁在山顶摩擦,毫无还手之力。 比亚迪的“垂直整合”战略也是近几年才收获成果的。比如2021年,主流电动汽车只有特斯拉和比亚迪装了Sic碳化硅半导体器件,大幅提升电驱效率,为啥? 一是特斯拉几乎吃掉了全球Sic半导体器件产能,其它车企想买都买不到。比亚迪之所以能用上,是因为它在2005年就组建了IGBT团队,研发车规级硅基芯片,16年磨一剑,宝剑锋从磨砺出。 现在,所有国产新能源汽车都或多或少吃了比亚迪“垂直整合”战略的红利。正是因为有了比亚迪,欧美才不敢卡中国汽车的脖子,只能被迫降价适配中国市场。这就是为国铸剑,手中无剑和有剑不用完全是两回事。 有些人总是津津乐道于西方契约精神,其实,这种契约从来都是建立在“西方中心论”基础之上的,弱肉强食。你手中有剑,他就心中有约,没有剑的契约,只不过是自我麻醉的牛逼而已!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