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石油之城到“弃城”?曾聚集10余万人,如今90平房子给1万就卖 在中国的版图上

地元历史档案 2024-09-24 12:15:55

从石油之城到“弃城”?曾聚集10余万人,如今90平房子给1万就卖 在中国的版图上,甘肃玉门,这座曾经的“石油之城”,如今却成为了许多城市的反面教材。曾经聚集了超过10万人的繁华之地,如今街道冷清,老城区房价跌至让人难以置信的地步:一套90平米的房子,只需一万块钱便可轻松买下。 (参考资料:昔日石油城今朝满眼春——资源型城市甘肃玉门的转型之路——日期:玉门市人民政府) 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巨变?资源枯竭、人口流失、经济下滑背后,玉门如何从顶峰滑落?这个故事,不仅关乎玉门,也为其他资源型城市敲响了警钟。 上世纪中叶,玉门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这座位于甘肃西北部的城市,因石油的发现,迅速从一个寂寂无名的边陲小镇,成长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 1957年,玉门市正式成立,成为新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当时的玉门石油产量几乎占据全国的九成。那时候,这里不仅生产石油,更被誉为“黄埔军校”,为全国输送了大批石油人才。正是从这里出发的石油人,支撑起了全国的油田建设,石油成为国家发展的强大动力源泉。 在石油的驱动下,玉门经济一度飞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980年代的玉门,甚至有了“西部小香港”的美誉。 但繁荣的背后,资源型城市玉门的未来已经隐隐露出危机的端倪。石油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注定无法支撑长期的城市发展。而当时,玉门人并未对这一问题有足够的警惕,仍然依赖石油带来的经济红利,未雨绸缪的意识显得不足。 进入90年代,玉门油田的石油产量开始急剧下降。1998年,玉门的石油产量从巅峰期的75万吨跌至38万吨,城市经济随之走向低谷。资源枯竭的迹象愈发明显,而作为单一经济支柱的石油产业衰退后,玉门迅速陷入困境。 在资源枯竭的同时,人口也在迅速外流。城市中热闹的街道逐渐冷清,曾经高效运转的市政系统逐步陷入瘫痪,商铺关门,楼房空置。2003年,玉门市政府不得不将行政机关搬迁至70公里外的玉门镇,新城区的建立虽然为发展开辟了新空间,但也加速了老城区的萧条。 最让人震惊的是老城区的房价,如今已跌至历史最低点。一套90平米的房子,售价不过区区一万元。与大城市动辄数百万的房价相比,玉门的房子看似极具诱惑力,但背后的现实却是残酷的——即使价格低至如此,也很少有人愿意购买。 房屋老旧、设施不全、地理位置偏远、人口稀少,这些都是玉门老城区房价跳水的原因。城市的繁荣已经远去,留给这片土地的只有逐渐褪去的荣耀与残存的建筑。 然而,玉门并没有在这场衰退中彻底沉寂。面对资源枯竭的现实,玉门开始寻找新的出路。2009年,玉门被列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国家对其经济转型进行扶持。当地政府敏锐地意识到,依靠石油已无法支撑城市未来的发展,新能源和旅游成为新的发展方向。 玉门地处祁连山与马鬃山之间,常年风力强劲,光照充足,这为玉门发展新能源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2009年,玉门启动了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项目。风电产业链的延伸,也让玉门逐步形成了风机制造、设备配套等一系列相关产业,成为该市经济复苏的重要支柱。 同时,玉门也在尝试开发文化旅游产业。玉门老城区保留了大量上世纪的建筑,古朴的风格吸引了一些追求怀旧体验的游客。当地政府推出了“怀旧游”项目,带领游客参观老城区和石油遗址,感受曾经的辉煌历史。此外,玉门还打出了“石油文化”的牌,通过打造石油工业体验馆,展示中国石油工业的崛起历程,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和学习。 但仅靠新能源和旅游产业,或许还无法彻底解决玉门面临的困境。人才流失仍然是玉门复兴道路上最大的难题。曾经,玉门是石油人才的“黄埔军校”,为全国各地输送了无数石油工人和技术人员。 然而,随着石油资源的枯竭,大批人才离开玉门,导致当地的创新能力和产业转型面临重重困难。 在这一点上,其他二线城市的经验值得借鉴。例如成都、武汉等城市通过实施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吸引了大量高素质人才,推动了城市的快速发展。 玉门也可以考虑通过类似的政策,吸引新能源、旅游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同时,政府还需要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提升城市的宜居性,为人才留驻创造条件。 玉门的故事,是中国许多资源型城市的缩影。从辉煌到衰落,这座曾经支撑起国家石油工业半壁江山的城市,因资源枯竭而走向低谷。如今,玉门正努力通过发展新能源和文化旅游,摆脱对石油的依赖,探索一条更加可持续的多元化发展道路。 然而,未来的挑战依然巨大。要想真正实现城市复兴,玉门还需破解人才流失、基础设施落后等难题。玉门的经历也提醒着其他资源型城市,过度依赖单一资源终将走向衰败,只有提早谋划,推进多元化发展,才能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浪潮中稳步前行。

0 阅读: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