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汶川地震后,叶志平被许多人怀疑是“历史上最有可能的穿越者”,因为在汶川

一桐评这个去 2024-10-05 15:32:31

2008年汶川地震后,叶志平被许多人怀疑是“历史上最有可能的穿越者”,因为在汶川大地震来临之前,他就开始重点加固学校建筑,并多次组织师生进行逃生演练,尽管期间他多次遭遇家长的投诉和教育局的不支持,但叶志平从未放弃过这些举措。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叶志平出生在四川省绵竹市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庄稼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省吃俭用供叶志平读完了高中,1977年,叶志平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师范专科学校,从此与三尺讲台结下了不解之缘。   大学毕业之际,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化进程渐次展开,凭着叶志平的才学,原本可以去成都等大城市的重点中学任教,但他却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到了家乡,那时的农村,教育资源极度匮乏,农村孩子接受教育的机会少之又少,叶志平曾在日记中写道:“我是农村的孩子,深知求学的艰难,我必须用自己的力量,点亮农村娃娃求知的希望。”   于是,怀揣着教书育人的理想,叶志平回到了家乡绵竹,成为了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村教师,无论是踏着晨光趟过及腰的河水去上学,还是冒着风雪为学生补课到深夜,叶志平都初心不改、尽职尽责,功夫不负有心人,叶志平很快就凭着扎实的教学功底和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在学生和家长中建立了威信,成为了学校的中坚力量。   从教十余载,叶志平先后被提拔为教导主任、校长助理等职务,1995年,他终于成为了绵竹市安县桑枣中学的校长,然而,等待他的却是一所危房学校。   原来,桑枣中学的教学楼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建造的,本就年久失修,再加上当年为了节约经费偷工减料,教学楼早已是摇摇欲坠,墙体剥落、电路老化、门窗破损……叶志平在全校范围内仔细排查,发现安全隐患几乎触目皆是。   作为一校之长,叶志平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大,“学校再穷不能穷学生,教室再破不能破安全,”叶志平暗暗立下誓言,一定要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不能让大山挡住孩子们求学的路。   可是学校经费捉襟见肘,叶志平每次向上级申请维修资金,得到的都是“钱紧,回去等通知”的答复,眼看危房一天天变得更加危险,叶志平再也坐不住了,他白天四处筹措资金,晚上埋头研究建筑维修知识,利用节假日亲自指挥工人加固门窗、修葺墙体,硬是把一栋摇摇欲坠的危楼,一点一点修补成了一个安全的“家”。   就这样,叶志平和他的团队整整奋斗了十年,功夫不负有心人,桑枣中学的面貌焕然一新:教室明亮了,操场平整了,师生的笑脸多了,然而,叶志平却并没有就此止步,在他看来,抵御灾害,光有安全的教学楼还不够,更重要的是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   从那时起,叶志平就把安全教育纳入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他亲自编写校园安全手册,组织安全知识考核,坚持每周不少于两次的全校性灾难逃生演练,从疏散路线到安全注意事项,叶志平事无巨细地安排部署,一丝不苟。   刚开始,很多老师觉得他小题大做,甚至说他“不务正业”,觉得安全演练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可叶志平并没有动摇,他耐心地解释:“生命只有一次,再宝贵的知识也抵不上一个鲜活的生命,我们必须时刻准备着,上天不会告诉我们它什么时候发难。”   就这样,叶志平带领全校师生,一次次在演练场上挥洒汗水,渐渐地,大家从抱怨变成了理解,从应付了事到熟练配合,紧急疏散的速度一次比一次快,到后来,全校2000多人从教室撤离到安全地点,只需要短短的1分36秒。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大地震猝然发生,大地瞬间龟裂,高山轰然倒塌,一切发生得太快,快到人们还没来得及反应,灾难便迎面扑来。   就在地震发生的那一刻,叶志平恰好不在学校,得知消息后,他心急如焚,生怕孩子们遭遇不测,当他赶回学校时,眼前的一幕让他瞠目结舌:2300名师生已经在操场上紧急集合,竟然无一人伤亡!而就在10分钟前,一栋教学楼已在地震中轰然倒塌,若不是提前逃离,后果不堪设想。   目睹这一奇迹的一刻,叶志平再也抑制不住泪水,这一切,都源于平日看似枯燥无味的安全演练,源于师生们一次次快速有序的逃生,习以为常的准备,救了一校人的性命!   地震发生后,叶志平立即投入抗震救灾,他组织师生清理瓦砾,搭建帐篷,调配救援物资,安置深受创伤的孩子们,同时,他还千方百计恢复教学,不到一个月,学校便在帐篷中复课,当得知桑枣中学在当年中考仍夺得全县第一时,叶志平擦去欣慰的泪水,继续带领大家重建家园。   然而,叶志平没能等到新校区建成的那一天,2011年6月,这位敬业爱生的好校长在连轴转的工作中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不幸离世,年仅58岁。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叶志平

0 阅读:1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