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倪匡为躲避处罚,伪造公章、介绍信,从内蒙古一路逃到广州,之后偷渡到香港,最终竟成为香港的“四大才子”之一。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12年,87岁高龄的倪匡爷爷,西装革履,精神矍铄,从容地走上香港金像奖的领奖台,接过了“终身成就奖”的奖杯,台下掌声雷动,这是香港文坛对这位传奇人物的致敬。 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作家,年轻时竟然还逃过命、当过亡命之徒? 这一切,还得从倪匡爷爷22岁那年说起,要是你以为他从小就是个循规蹈矩的乖孩子,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倪匡出生在上海一个书香门第,家里一堆兄弟姐妹,他行四,小倪匡从小就有点叛逆,爱折腾,别的孩子梦想当科学家、音乐家,他偏要去参军扛枪杆子,还主动报名去了内蒙古。 在内蒙,倪匡可没少惹是生非,有一年冬天特别冷,煤没运来,大伙儿冻得哆哆嗦嗦,倪匡一看不行啊,这样冻下去非得人命呼呼,咋整? 他灵机一动,锯子一甩,把村口那座破桥拆了个精光,成了一堆柴火,这不,屋里很快就暖和起来了,小倪匡自我感觉良好,心说这叫殊途同归,等开春了再搭一座不就得了。 谁曾想到,倪匡得罪过的几个领导,借题发挥,非说他“破坏交通”,还说什么“情节严重,后果堪虞”,小倪匡一听,坏了!这可是要坐牢的大罪名。 眼看着领导们虎视眈眈,倪匡心一横,豁出去了,他偷偷溜进办公室,抓起印泥就刷,哗啦哗啦伪造了一堆介绍信和公章,连夜收拾细软,倪匡头也不回地跑路了。 从内蒙一路狂奔,倪匡总算到了广州,可是天网恢恢,再这样下去说不定啥时候被逮住,港口夜色茫茫,小倪匡咬了咬牙,投入了一艘开往香港的渔船。 几经辗转,倪匡终于成了一名“香港仔”,新的生活开始了,可小日子一点都不好过,家里没钱,又不认识什么人,更别提找体面的工作了。 倪匡只能咬着牙,在一家又脏又臭的染厂里,端着臭水缸子,一干就是一整天,一身臭汗,累得腰酸背痛不说,工钱还少得可怜。 夜深人静的时候,小倪匡躺在床板上,听着窗外此起彼伏的鼾声,心里直打鼓,在这个陌生的城市,他是不是就要这样了此残生了? 才怪嘞!倪匡爷爷岂是轻言放弃之人?不就是没文化吗?他白天干活,晚上就去夜校学粤语、练毛笔字,不就是没人脉吗?他就到处给报刊杂志社投稿,慢慢地积累人脉。 功夫不负有心人,染厂的臭水缸没端多久,倪匡的小说《活埋》,终于在《工商日报》上连载了,90块大洋的稿费捧在手里,倪匡高兴得合不拢嘴,这钱他干两个月都挣不到啊。 从此,倪匡像打了鸡血一样,稿子一篇接一篇地写,码字的速度堪比机关枪,一小时6000字不在话下,专栏也是越开越多,十几个报刊都能看到他的大名。 渐渐地,倪匡在香江文坛崭露头角,更要命的是,他写东西太有想象力了,什么在南极碰见北极熊、盗墓遇到吸血鬼,反正是怪力乱神,无奇不有。 读者看得过瘾,名声也传到了正牌武侠小说大家金庸那里,金大侠是何许人也?慧眼识珠的本事那是一流,金庸把倪匡请到《明报》,给了他一个副刊,让他在那儿随便挥洒。 倪匡一个激灵:这可是天赐良机啊!科幻小说在香港还是一片蓝海,正好趁着这股东风,搞一个大新闻。 想到就做,倪匡灵感四射,笔耕不辍,很快就诞生了《卫斯理》系列,这部融合了科学、悬疑、侦探等多种元素的系列作品,在当时可以说是开天辟地头一份。 倪匡笔下的“卫斯理”,既有福尔摩斯的冷静智慧,又有007的风流倜傥,简直是男性读者心中的完美偶像,连载一开,立刻引爆了香港读书界。 60年代末,武侠片在香港大行其道,倪匡嗅到了商机,摇身一变,成了“金牌编剧”,他和导演张彻一拍即合,张彻拍武侠片,剧本全是倪匡操刀。 几十年下来,张彻一共拍了100多部电影,其中有60多部是倪匡编剧,光是《独臂刀》一部,就为张彻赢得了“百万票房”的美誉。 在娱乐圈混得风生水起,倪匡的人脉自然也越来越广,他一眼就相中了古龙的才华,不遗余力地在张彻面前推荐,后来古龙笔下的许多作品被搬上银幕,也算是托了倪匡的福。 但这些都不算啥,倪匡最得意的应该是给金庸代笔吧,他曾经为金庸的《天龙八部》续写了几个章节,风格之相似,让许多读者都没察觉。 论起口才,倪匡也是一绝,80年代末,他和“四大才子”的另外两位,黄沾、蔡澜一起主持节目《今夜不设防》,请了一票大明星来,想怎么聊就怎么聊,毫无禁忌。 这档节目啊,就是按照倪匡的个性定制的,想说啥就说啥,管它是黄段子还是私房话,捅破天都不怕,收视率自然高得吓人,倪匡也因此被封为“名嘴”。 信息来源:新民晚报——记忆|倪匡:不想成为宗师,只愿当名匠人
1957年,倪匡为躲避处罚,伪造公章、介绍信,从内蒙古一路逃到广州,之后偷渡到香
一桐评这个去
2024-10-06 11:33:59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