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新书《自醒》中提到一个词叫做:变量。 什么是变量?比如,年龄、性别、体重。变量要点是,它们都可以改变。 我们学到的东西,像散落在社交媒体上的信息片段,乱七八糟。有了变量,就好比房间里有了整理箱和抽屉。 看这样:学者、专家和知识型的网红会把信息分门别类,放进不同抽屉,还会贴上标签。这些标签,就像变量的名字。比如说:管理、哲学、地理、历史、科技、人工智能等。 人们看到标签,就清楚抽屉里有什么。所以,变量帮我们更方便地学习感兴趣的科目,只要知道它在哪即可。 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图文和视频变得多样化。知识就像金字塔一样,越往上越难,也越理论化。所以,内容从上到下演变成了四种形式:学术论文、教科书、专家总结的内容,还有自媒体文章。 学术型知识了解越多,对某些领域底层规律概念了解就越深;而教科书知识,可以揭示复杂事物本质的规律。 专家体系,是根据自身领域的经验,总结出来的一套行业方法;自媒体文章,则根据前面几个等级的知识,进行了进一步解读。 知识存在差异,是因为社会现代化建设需要发展生产力,这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基础,这意味着,大量知识需要不断解读,来适应大家普遍需求。 比如:碳中和、碳达峰,普通人很难理解知道的意义。但解读之后,大家就能理解并实践这些理念。 当然,这也有不好的地方。 以前信息控制得严,现在谁都可以在网上发表看法。这导致了信息的多样性,不同等级的知识划分,使得不同社会群体掌握的内容也不一样,如同(信息茧房)。 明白这些,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一,某些抽屉内的内容,可能会带有大量主观色彩,影响人的主观思考。 二是,系统化的教科书知识和一线专家总结的行业方法,是帮助我们真正理解复杂事物和掌握底层规律的关键。 不过,在书中,我谈到变量并不是为了这些结论,而是从人生角度来看。 我提出一个问题:现在是80岁生日,家人都在为你庆祝。在即将离开世界的剩余时间里,你希望为他们留下什么?面前有一张6年前的照片,回想这些年经历,你有什么遗憾? 我猜,多数人会感到茫然,觉得奋斗了一生,做很多事,能展示的成就却少之又少。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时间是一个变量。 我们在时间流逝中拼命奔跑,被物质、信息裹挟,却忘了或者哪些事情决定了人生的重要方向。 人的一生像函数,受到许多因素影响。但如果能抓住几个核心变量,就能改变方向。所以,我们需要了解变量。